Hung's Arts Foundation

由觀音菩薩眼淚所化成的綠度母,首度帶領洪紹凡執行長走進喜馬拉雅佛教藝術的神秘古銅世界。加入印度、尼泊爾、西藏的異國風情,與眾不同的雙修及忿怒像,肅穆的佛教藝術頓時多了些生動及包容。元明清三代宮廷的佛教藝術,也深受此影響。傳說中有21 尊不同的度母,為了度化眾生而顯現。在北京首都博物館,執行長曾見過綠度母的姐妹們之一。在渴望尋找到其他度母的同時,有股力量支持著這美麗、慈悲與智慧的喜馬拉雅佛教藝術之修煉。
 
 
釋迦牟尼佛坐像
14-15th Century

H:53.8(cm)


此尊佛陀坐像乃尼泊爾地區的優秀藏品。佛陀的身軀圓厚飽滿,面容垂目凝思,眉間有漩渦狀白毫。身穿圓領通肩僧袍,袖底有多層衣緣,衣質薄如蟬翼,貼體無褶痕,隱約可見到袍下起伏的身軀。左手握住袍端,右手作安慰印(Vitarka)。身軀堅挺,全身散發出一股敦樸、典雅、可親的氣質。


這件尼泊爾的釋尊像反映出幾個典型特徵:通肩透明貼體的衣袍,表現出流暢的人體身形,以及沈思靜寂神情,基本上這是鹿野苑(Sarnath,4到6世紀時印度重要藝術中心)風格,然而本尊的面相,已經相當尼泊爾化,就尼泊爾造像的發展而言,特別有意義。垂直靜美的直線體軀,風姿文雅的恬靜氣質,佛陀堅實健壯的身形傳送出一股內在的永恆力量,並於衣袍、衣褶處,與寧靜的面容流露出自然主義的絕色之美。


此外,無任何唐突銳角的圓弧台座極為罕見,其上刻有精微細緻的花蔓紋。以正面綻開的蓮花為中,兩旁各有一側面的蓮花,三蓮一組呈現均衡對稱的穩重感。蓮座的背後刻有西藏鐫文,中文意思如下:「宣揚阿耨多羅(無上)之聖教,拜謁是此上師之勝恩,淨善復於眾生盡無餘,賢正善士執持為因祈!」吉祥!阿耨多羅是梵語Annutara音譯,佛教口語是「無上」,意思是「無法超越其上」的聖教。


典型的釋尊造形是一面二臂二足,並著典型的「佛相」與「佛裝」。所謂的「佛裝」是指著袒一肩或通肩的衲衣,一般是不會配戴莊嚴飾物,僅有極少數頭戴寶冠稍飾瓔珞。相較於菩薩裝的華麗,是很容易區分的。


這件釋尊坐像採通肩式圓領,特別之處在於圓領處刻有七條呈立體的平行細線;雙腿間曲疊的衣褶格外精緻;脖子上雕有三道線條,代表美的印記。在這些衣袍衣褶的細部,展現尼泊爾工匠精湛細膩的技法。


(詳請參閱「三0古吧 2006」)
   
 
 
PREVIOUS 1 2 3 4 5 6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