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ng's Arts Foundation
23.10.2013

「台產捐百萬 送偏鄉童進鯨」
《摘自102年10月23日中國時報》



《紙風車台灣動物昆蟲創意展》自10月5日開展以來,累計參觀人數已達18萬人次,但北部仍有很多偏鄉學校的孩童,受經費限制而來不及參與;主辦單位紙風車宣布,將延長展期至11月3日,並號召企業發起「進鯨運動」,募集到1萬3300張入場券,贈送給偏鄉的國小或社福團體的孩童,讓他們也能到台北青年公園看夢想鯨魚。

門票有了 再籌旅費

當紙風車與偏鄉學校聯絡時,才發現有了「門票」,卻沒有「旅費」;紙風車文教基金會董事洪三雄(國票證券董事長)與台灣產物保險董事長李泰宏是多年好友,一通電話促成了好事,替孩童找到直達紙風車的「進鯨」之路。
因為這通關鍵電話,讓李泰宏知道,偏遠孩童要來台北看藝術展要幾經波折,感到十分心疼,他決定捐贈偏遠地區來回交通車,啟動「進鯨交通車」讓孩子藝術之路暢行無阻。

預計8000孩童 受惠

李泰宏以台灣產物保險及領航集團旗下財團法人新北市私立領航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各捐贈80萬元、20萬元,有了100萬元經費後,預計可提供200輛遊覽車次,作為偏遠地區學校來回園區的交通費,預計8000名偏鄉孩童受惠。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永豐表示,偏遠地區的孩子不是來自山上,就是交通不便的區域,從這些地區到大城市非常不方便,因為學校預算不夠,需轉搭火車或是公車等較省錢的交通方式,才能讓孩子來到市區,孩子飽受舟車勞頓之苦。

以新北市雙溪國小為例,學生必須早上6點出門,先搭公車、轉火車到台北車站後,再轉搭公車才能抵達青年公園,來回要花近6個小時。

李永豐說,這趟旅途不但學生會覺得辛苦,老師、校長壓力都好大;李永豐說,企業啟動「進鯨交通車」讓偏遠孩童也能享有美夢。

直通車 直達紙風車

李永豐表示,「進鯨交通車」的服務包括新北市、桃園、基隆以及宜蘭等偏鄉小學,每個學校暫以2輛車為限,報名方式可與紙風車基金會聯繫,報名額滿為止。
 
 
06.02.2013

「追憶一個真正的知識份子」
摘自《台灣良知陳少廷先生紀念文集頁117》

  
  認識少廷兄,約在1971年。記得第一次見面,是好友錢永祥引介,在台大附近的咖啡館碰面,室內,我們促膝長談、相見甚歡。屋外,正下著濛濛細雨。

  那個時代,島內還是蔣介石父子高壓統治的國民黨獨裁政權。「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凍結了中華民國憲法,台灣被長期「戒嚴」統治,民主政治徒託空言,白色恐怖可說無時無地不有。國外,聯合國「中國代表權」重要問題案的表決,中華人民共和國入會案已取得過半數會員國的贊成;美國政府在「尼克森主義」影響下,開始採取親中、和中的言論與行動,釣魚台的「剩餘主權」也被宣佈屬於日本。

  諸此內外交迫的不利窘境就是當時台灣政局風雨飄搖的恐怖寫照。和少廷兄相識,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起頭的。一個是正就讀台大法律系、一方面憂心台灣前途卻又自以為可以「書生救國」的學生;一個則是白色恐怖迫害下畢業於台大政治研究所、已接受台大教職聘書,卻又被警總追回而無法教學的知識份子。我在台大搞「保釣運動」更進而推展「學生運動」;少廷則在校外編輯深具影響力的「大學雜誌」,繼「自由中國」及「文星」雜誌之後,正牽動著台灣社會的脈動。

  就這樣,我和少廷兄開始了談話有交集、理念能互通的交往。對我而言,他的博學遠見、平易近人,讓我視他亦師亦友,我總愛以「陳老師」稱呼他。1971年10月,大學雜誌刊載「國是諍言」乙文,震撼朝野,他是15個連署人之ㄧ。尤其他在同期大學雜誌中撰文主張「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的見解和意志,更進一步拉近了我們的距離。當時的「中央民意代表」就是一群跟著蔣介石政權從大陸逃到台灣來的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和監察委員,他們不用改選,是「終生職」的,也就是十幾年後被台灣民眾的民主運動譏評而被迫「退職」的「老賊」。

  那個時候,陳玲玉已取代我擔任「台大法學院學生代表會」主席,我則專責「台大法言」雙週刊社長職務。巧的是文化大學周道濟教授先於1971年5月與7月間在「東方雜誌」與「天聲雜誌」上為了「維護法統」而發表了各種「補選」或「遴選」中央民意代表的方案。相較之下,陳少廷的「全面改選」倡議則深獲我心。1971年11月15日,我在「台大法言」雙週刊撰寫社論「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同時,我和陳玲玉在取得少廷兄與周道濟先生的首肯後,向校方申請在校總區體育館舉辦「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辯論會」。其間幾經折騰,辯論會終於在1971年12月7日舉行。這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將長年沉痾的政治禁忌議題帶進校園的公開論壇。

  從此,我和少廷兄成了莫逆之交。每一次我們通電話,一定講到我拿聽筒的手酸,每一次見面也大都在傾聽他滔滔不絕的讜論。他確實是ㄧ個思緒敏銳、知識淵博、出口成章、有想法有主見的長者。在國民黨專制政權的長期壓迫下,他只能無奈的掛名「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員」,或在「東亞研究所」研究,而無法站上台大課堂的講台教書。筆耕立論反而是他抒發遠見、書生報國的唯一門路。每當一有妙論在報紙或刊物上發表,他常會剪下影印並寫上「請批評指教」寄給我分享。

  1973年5月我編著了「知識人的出路」一書出版。少廷兄二話不說應我之邀為此書寫序。沒想到此書問世不過數月,即遭「警備總部」函令「查禁」,許多鋪展在書店的書都被沒收了。為此他一派氣閒笑著對我說:「書籍被查禁,就表示這本書有價值」。那時我還在服役尚未進入社會,可是他的豁達卻開啟了我往後靜觀自得、淡然處事的心門。

  少廷兄治學態度的嚴謹和認真,一直是我佩服和效法的對象,謹就二事略記其要:
其一、1993年我為了出版「烽火杜鵑城──七O年代台大學生運動」一書求序於他,看過稿本後他欣然應允。沒多久,準時交稿,一看居然是篇長達8,500字的大論,題為「學運在台灣民主運動的角色──台灣學生運動七十年」,詳實卻又畫龍點睛地交代了七十年來的台灣學生運動。一看全文,就可感受到這不是ㄧ篇應酬式的文章,而是字斟句酌、有血有肉的佳作。
其二、少廷兄擔任「大學雜誌」社長時,我還是大學生。他不僅「不恥下問」更有一次邀我為「大學雜誌」寫社論。文章刊登之後,他寄還給我手寫的原稿。打開一看,赫然發現每一段都有眉批,原來他是ㄧ句一句審視了文章。文末,他還特別附上了一個英文字「Excellent」,令我感動不已。每次回味這份心動,少廷兄福泰的笑容就會浮上我腦海。

  萬萬沒想到,相識深交40餘年的少廷兄悄悄的走了。追思之餘,有幾點與他一生處事的態度稍微有關,而讓我感受良深的,順便在此ㄧ提:
第一、 少廷兄早年曾是台灣最年輕的「政治犯」,他是屏東望族之後,情治單位假藉「白色恐怖」的威嚇,幾乎榨乾他家的祖產。更諷刺的是,羅織罪名將他羈押的情治主管,後來居然也被拘捕而跟他關在一起。雖然遭逢如此遽變,終其一生他都能泰然處之、避免怨懟,如此「苦其心志、空乏其身」的打擊,始終絲毫無損其「安貧樂道」、「頂天立地」的心志。他絕對是「白色恐怖」的受害者,但他從不抱怨求償。他曾豁達的說,就讓國民黨的罪惡永遠虧欠台灣的歷史。
第二、 儘管少廷兄學有專精,對於政治學的理論與實務有過人的智慧與認知,但是國民黨政權卻封殺了他一生最熱愛的教學「工作權」。即便如此,他從不為圖一官半職而卑躬曲膝、奴顏恭順。反而他常舉過去和現在台灣許多所謂的「名人賢達」、「青年才俊」失節求榮,甚至狗仗人勢的實例來與我共勉。這種不忮不求又能堅持到底的節操,恐怕不是ㄧ般人能輕易做到的。少廷兄不愧是一位真正的知識份子。
第三、 少廷兄不是沒有脾氣的。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1977年間發生的「政治蒼蠅」事件。當時少廷兄對於正在參選省議員的張俊宏先生的部份言行有相當不同的意見。他堅持有力的道理執意要寫一本「政治蒼蠅的嘴臉」的書來「譴責」張俊宏。鑒於當時爭取民主自由的黨外勢力正慢慢萌芽,得來不易。而且,俊宏兄也是ㄧ起為民主政治奮戰的好友,我和陳永興因此多方奔波試圖調解,結果還是功虧一簣,未免稍感遺憾。如今事過境遷,塵世裡外的朋友,應該都可以釋懷了吧?
第四、 少廷兄的為人,其實也有他浪漫、可愛的一面。大家都知道他做起學問、寫起文章、論起口舌,固然都是鏗鏘有力、絲毫不苟,可是私底下偶而我們也會聊些風花雪月、言不及義的瑣事。這時候的他,既大方又靦腆,有笑容卻又嫌拘謹,酒酣耳熱間赤子柔情盡付笑談中。從他煙斗中吐出的煙霧裡,我清晰地記住他的炯炯眼神和會心笑容。

  追憶亡友是最不捨的痛。少廷兄沒有揮揮衣袖竟然就一別而去。一瞬間他已遠走高飛,我卻來不及告訴他,他是我心目中的「士」,是我理想中的「知識份子」。走筆至此,內心不禁戚戚,轉首窗外正是煙雨濛濛。在雨中相識,也在雨中告別,天意真是如此?


2012年12月8日夜
 
 
06.02.2013

「30古吧 2012」序言--尊重、包容、博愛


今年11月9日,我應邀出席座落新北市「世界宗教博物館」的21周年慶。平心而論,一座具有相當規模的民間博物館,能夠維持長時間的辛苦經營,而且內容引人入勝、活動有聲有色,委實不易。此時,正值30古吧-雙清年鑑(2012)出版之時,回首凝視這座充滿靈氣的博物館,內心不無深深感觸。


世界宗教博物館是由佛教宗師心道上人所創辦。一位佛教大師,居然有心創辦並經營藝術、文化的艱難事業;而且不獨善、偏私佛教,反能兼及介紹世界其他宗教的文化與藝術給大眾欣賞。這就是我由衷佩服宗教家無私奉獻的善行,尤其能具體落實用文化、藝術的管道來滌淨、美化人類的心靈。


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宗旨,簡單明瞭,就是「尊重、包容、博愛」。其實,這三項處事的態度不僅適用於宗教、種族、政治,也應該是文物藝術界的重要精神所在。今年十月,正逢第三屆「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在台北召開,大會以「收藏‧回歸人文的精神家園」為主題。我忝為台北籌備會的委員,深深以為其所標榜回歸的「人文精神」,應該與上述宗旨沒有軒輊。


回首我的收藏歲月,一幌已過廿五個年頭。經常我會冥思自問,我為何要收藏?到底我收藏到什麼?在從世界宗教博物館回家的途中,反覆沉思之餘,我終於恍然大悟,這一切原來不也就是「尊重、寬容、博愛」的圓滿結合嗎?


廿五年前因緣際會接觸到中國文物,心喜之餘愛不釋手,便一手栽進收藏的領域。乘著這份摯愛,我曾一年環球旅行數次,一點也不覺得疲累。此期間,我造訪了各國有名的博物館,定期參加倫敦、紐約、香港的拍賣,一年兩度在紐約的古董展示會也幾乎不缺席。我相信沒有這份對文物的「愛心」的動力,是無法有如此近乎瘋狂的行徑。


就憑著這份「愛心」,我也嘗試用盡一切方法去認識、理解、撫觸、蒐集文物,更多方設想去請教專家學者、詳閱專論著作、分享觀感心得於同好。經年累月下來,何其有幸我結交了許多世界有名的中國古董專家、學者、收藏家和深具權威的古董商。大家因此成為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好朋友。在他們不同角度的協助下,「雙清文教基金會」乃能一再舉辦展覽、出版圖錄,並且每年發行「三0古吧(雙清年鑑)」已延續七年。這一切豈不都因對文物付出的愛,所換來的回報嗎?


進一步而言,在這漫長的過程中,我更參加了中華文物學會、中華文物保護學會、海峽兩岸文物交流促進會、中華印石藝術收藏協會和「清翫雅集」諸多文物社團。在長期社團間的互動與奉獻中,雖然接觸過許多人間的良善與虛偽、樸實與浮誇、謙和與巧詐,但我認為更讓我感到欣然與充實的也是我最大的收藏,就是學會「尊重」和「包容」。


在這大千世界裡,只要靜心旁觀,你就不難發現確有不少人把文物當競逐的「商品」,把價位當「炫耀」的標的。其實,追根究底而論,文物的價值完全在它所隱含的歷史、文化與藝術成就,才能代代相傳而廣為人愛。因此,懂得針對這些價值,深入地去探索、欣賞乃至保存、發揚它的內涵,才是真正「尊重」文物。既然如此,那麼你是否高居什麼地位或擁有什麼文物已不重要,何來競逐奪標之爭?而你的財富多大或文物的價位如何也更不足論,何有炫耀虛誇之需?


再說「包容」。文物的種類五花八門,要之並無貴、賤、大、小之分,只有真、假、好、壞之別。因此,有人喜歡厚重大器的青銅器,但也有人偏愛袖珍輕盈的鼻煙壺;有人專收價值不菲的瓷器,卻也有人沉醉細膩雅緻的文房清玩。所謂蘿蔔青菜各有所好,只要大家彼此包容、互通知性、交流經驗、分享觀感,則文物界自然和諧、融洽、充實、進步矣!在這樣的收藏環境裡,內心自然可以得到難以言盡的快樂,豈不是人生一大益事?


總而言之,人生的過程總是一幕幕甜酸苦辣體驗的積累。得以在收藏的人生旅程裡,喜逢知己(人和物)又能樂在其中,吾願足矣!




洪三雄
雙清文教基金會 董事長
2012年12月10日
 
 
06.02.2013

「雙清怡情 洪三雄要收藏尊敬」-華人收藏家系列之五
《摘自101年10月12日旺報A22版》





  洪三雄,1949年10月出生,祖籍福建泉州,出生於台灣,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現任國票證券董事長、雙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大學時代曾是台大法學院學生代表會主席、《台大法言》發行人及社長;歷任台南區中小企業銀行常駐常務董事、「寒舍」文物公司董事長、中華文物學會理事長、清翫雅集理事長、國票金控公司董事長、國際票券金融公司董事長等。
  作為「雙清館」的主人,洪三雄不僅專精於銅爐、硯台、竹雕等品項的收藏,並成立「雙清文教基金會」推廣文物藝術,基金會所典藏的鎏金佛像、唐卡、文房、琺瑯器、竹雕、漆器及石雕都相當知名。洪三雄並編著有《雙清藏鑪》、《雙清藏硯》、《雕刻之珍──明清竹/木刻精選》、《蘭氣芸香-木石居文房珍玩展》暨《三O古吧 2006~2011》等書。


採訪日期:2012年7月16日
採訪地點:雙清館
採訪者:林美姿
被採訪者:洪三雄


問:收藏是您們全家共同的興趣是嗎?
答:我很幸運,太太和女兒都喜歡古董收藏,這是我們全家共同的嗜好。
我剛開始收藏時,就沒有選青銅器或瓷器這類所費不貲的文物,而是選擇與文房相關的文玩,花的錢較少,又可以把玩。但太太還是懷疑錢花在古董上好不好。後來我岳母跟她說,男人買古董總比收藏女人好。她就釋懷了,從此跟著我逛古董店、跑博物館、拍賣會。
  女兒初中時,我第一次帶她到拍賣會,她看上一個點金銅爐,我就讓她自己舉牌競標,體會一下拍賣場上的競爭氣氛。結果競標比底價多出好幾倍才搶到。有趣的是,拍賣官落槌時,竟然把槌子敲斷了,這種事還很少見,也成為我們家的笑談。
  後來她從美國唸完書回台,先是對漆器有興趣,之後又喜歡上唐卡和藏傳佛像,我就跟著她一起研究,全家也開始收藏這三個品項。因為興趣相投,我們經常一起出國旅遊,行程中一定會安排參觀博物館、拍賣會,也會去拜訪古董商、收藏家及專家學者,順便品嚐美食,其樂融融。
  平時我作運動只練快走,不打高爾夫球,省下的時間都用來做文物研究。女兒本來也在雙清文教基金會幫忙,目前因為成家生子家庭忙碌,暫時無法全心協助。不過我在基金會做的研究成果,將來她也可順利接手,不怕後繼無人。


問:您如何規畫自己的收藏方向?
答:我的收藏主要包括銅爐、文房、竹雕、漆器、藏傳佛像、唐卡等六大類,其他略涉象牙雕刻、壽山石、木雕、中國的鏍鈿等。文房方面,我以硯台為主,因為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中只有硯台可以長久保存。
  由於財力、精力有限,所以我收藏的品項經過篩選後,只集中在主要的六大類,逐一加以專注研究。古董的領域太大,而且沒有專門學校教導,完全要靠自己去研究、摸索、觀摩與交流,所以最好「小題大作」,只精選幾項,才能集中火力作深入專精的鑽研。
  因為經營過「寒舍」的經驗,我自己收藏時,從一開始就確立要做系統性的收藏。最先收銅爐(含景泰藍),之後是硯台。像硯台的收藏可說體系完整,中國四大名硯我都齊備;漆器的系列也相當完備,涵蓋宋、元、明等各品類及題材;藏傳佛教文物則以鎏金佛及唐卡為主。
  基本上我並非為了投資或出售而收藏。除了自己辦過數次展覽之外,也曾多次對外借展,例如澳洲佛光山南天寺、宜蘭傳統藝術中心、上海嘉定竹雕博物館都曾借過展品。


問:您的佛教藝術文物收藏主要是唐卡和鎏金佛,為何重視這兩大類?
答:我女兒先喜歡上唐卡,之後又愛上藏傳佛像藝術,我深入研究後也愛不釋手,就全心研究並開始重點蒐集。我們全家收藏佛教文物並不是因為信仰,而是有傳統宗教藝術研究上的高度興趣。
  唐卡被稱為「活動的佛像」。在西藏、蒙古、新疆這些地區居住的遊牧民族,他們平時遷徒,就把布織手繪的唐卡捲起來帶著走,到某地紥駐後,再把唐卡掛起來,方便朝拜。
  製作唐卡的儀軌很深嚴,畫唐卡的人從小學徒做起,一步步學習,要等到一、二十年才能真正出師。現在已有專門學校教人畫唐卡,但現代的唐卡和以前的風采和韻味都已頗為不同。
  我們收藏了不少十三、十四世紀的唐卡,近年來要找到令人滿意的唐卡很不容易了,一年頂多只有見到三、五件精品。
  中國的佛像藝術裡,我認為以藏傳佛教的鎏金佛最精彩,藝術性也最高。因為它融合了北傳佛教、南傳佛教和苯教的特色,加上印度、尼泊爾歷來的造像藝術,所以豐富多元。
  佛教是從印度西北方的犍陀螺地區發展出來的,最早佛祖如同耶穌一樣,並沒有偶像,但傳教要有圖騰,所以當地人就以希臘雕刻手法雕刻佛像,之後佛教從兩條路線傳進中國,一條往西北,經過阿富汗從新疆進入西藏;另一條往東南,從尼泊爾進入中國。
  藏傳佛教的教義融合各方派別,佛像也匯集了各地造像藝術精華,所以造詣很高,印度、尼泊爾、不丹、西藏東、西等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佛像都各有特色,造型、面容、姿勢、配件等等都有很多學問。
  例如北傳佛像的造型端正、規矩。但藏傳佛像的型態與表情就相當豐富,有忿怒像、寂靜像、戰鬥姿等等,即使是兇像,也深具美感。而且有各種台灣一般民間看不到的佛像,例如金剛手、大黑天、獅面空行母、度母等等。像財神也很特別,他左手總是握蒙鼠。傳說中,若有信徒虔誠拜他,他會放開蒙鼠的脖子,讓牠吐出金銀財寶,這和台灣習俗中的錢鼠有點類似,挺有趣的。
  藏傳佛教的度母有二十一尊,所以同一系列造像就會有二十一尊度母,我有數件度母的收藏。數月前在世界宗教博物館的一項藏傳佛教文物展覽中,我發現有一尊高約60公分來自北京首都博物館的度母,和我收藏的一件相較,在尺寸和風格上極相類似,很可能是同一批的作品。
  中原佛像石雕我收的很少,主要考量是運輸、空間保存不易。我們不是專業博物館,完全是私人興趣,所以收藏不能不考慮現實的問題。藏傳佛像通常體型較小,重量輕,方便陳列、攜帶和移動。


問:您如何學習和研究藏傳佛像相關的學問?
答:中國過去因為戰亂,加上貧窮,對佛教藝術的收藏不注重。但因為佛像藝術有國際市場,而且外國人無宗教的包袱,更容易把佛像視為藝術品來研究;達賴喇嘛出走西藏之後,廣泛引起世界對藏傳佛教的興趣,所以現在反而國外研究的文獻更多、更深入、更普遍,我也看了很多原文資料。
  我們一開始作藏傳佛教文物的研究時,我女兒就聯繫上美國一位知名的藏傳佛教學者兼收藏家,很多人可能會驚訝,這位學者就是凱悅飯店(Hyatt)的老闆。他曾擔任過四川大學的客座教授,就因為要取得進入西藏的簽證,以便實地研究藏傳佛教。我們曾應邀到他芝加哥的家中參觀,他擁有很多十二、十三世紀的唐卡與藏傳佛像,相當精彩。在他那裡,我們也認識幾位重量級的佛教藝術古董商。
  另外一位印度裔的美國學者Dr. Pratapaditya Pal,也是藏傳佛教領域的重要專家,我們曾數度向他請益。此外,紐約魯濱博物館(Rubin Museum of Art)也是參觀學習的好地方,它是專門收藏藏傳佛教文物的博物館,全球知名,裡頭有很多很棒的收藏品,每年也都會舉辦不同的專題展覽。
  中國藏傳佛教的教義未曾中斷,但佛教藝術的研究卻似乎接續不起來。雖然現在中國也有學者開始在研究,但還遠不如國外成熟。我們從國外學者的研究內容,可以去印證現今西藏佛教的教義和真實情況,以便有更深入的理解。
  我認為要欣賞佛像藝術,首先要了解教義、教派、宗教歷史,先有整體概略性的了解,然後再做具像的研究,例如專研釋迦牟尼佛、菩薩、護法或財神等不同類型的佛像,依不同年代 不同地域、不同造型收藏。
  目前我對藏傳佛像也只限於普遍性的廣泛研究、資料收集,還未做到分門別類的專題,主要是時間有限。我個人認為,印度帕拉王朝(Pala Dynasty,AD700~1200)的佛像藝術就很值得專門研究,此時期的佛像是三段式造型,頭部、腰部和腳部呈現不同的方向,體態婀娜多姿,可說是最美的佛像造像。


問:硯台收藏方面有什麼學問呢?
答:自唐朝以降,硯材出現了很多品種,其中以端硯、歙硯、洮河硯、澄泥硯最為突出,號稱四大名硯,而端硯、歙硯則名列其首。宋蘇易簡「文房四譜」中說:「四寶硯為首」。訪硯、藏硯、賞硯、刻硯,當時已成為文人相會的一種風氣。
  明代早期製硯注重美石,講究硯質,所以重視四大名硯,而且造型更豐富多樣,有竹節式、荷葉式、瓜果式、鼓式、鐘形、斧形、琴式、蟬型等,硯面雕刻追求端莊厚重、紋飾簡潔、優雅精緻。
  明末至清兩代製硯工藝逐漸由實用轉向觀賞,風格從古樸漸趨精巧、華麗,硯匣製作也極其考究,儼然為集書、畫、雕刻、髹漆等多種技藝於一體的精美工藝品,成為文人墨客的重要收藏。


問:您在漆器方面的收藏有相當的份量,請分享一些收藏心得?
答:中國漆器是全世界獨有的工藝絕技,日本的漆器是畫的,中國的漆器則是雕刻的,因為很費工,現在中國也不再以這種傳統工法製做了。
最近五年來,漆器在拍賣市場的價格節節攀升。早期漆器拍賣,幾十萬上百萬台幣就可以買到像樣的收藏品,現在動輒一件就要一、兩千萬元,不禁令人咋舌。
  漆器是我主要的收藏系列之一,大多數都是宋、元、明代的作品,其中以宋朝漆器最難得。因為漆器保存條件嚴苛,歷經數百年還能保存得好,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漆器上雕刻,也就是所謂的「雕漆」難度很高。例如製造漆器盤,要先做出器型,先有木盤,再一層層上漆。上了一層漆,要等它乾了再上第二層,看你要雕刻多深就要塗多厚,如果要多色表現,那就要塗上不同層次的色漆,等到漆乾了,再開始雕刻。
  我有個剔彩漆器,由黃、綠、紅、黑四色組成圖案,下刀的時候,雕刻家要記得哪一層是什麼顏色,使力的程度刀刀不同,工藝水平極高。
  挑選漆器,朝代很重要。我認為,以明朝及之前的漆器為佳。再來就是看題材,一般漆器多屬於圖案式,像是花鳥圖案的很多,布局有致、別開生面的風景畫就比較少見。
  漆器因為保存不易所以在市場上的數量本來就不多,想要有系統的收藏,得需要很大的耐心,蒐集的觸角更要伸得廣。目前我在品類和題材方面都有所涵蓋,包括小、大、圓、方的盒與盤等品類、及各種器型,其中包含不同的圖案、題材。我有幾個具道教色彩的漆器,這種題材很稀有,所以相對珍貴。
  為了研究漆器,我也請教不少的專家學者,並結為好友。例如日本漆器專家李經澤先生,他們父子兩代研究漆器,有很深的功力。目前在拍賣市場流轉的漆器有不少是日本人收藏的。明朝時期,中國和日本交流多,中國送給日本不少漆器,日本人本來就喜歡漆器,文化大革命期間,不少中國的漆器流落到日本去了。後來日本經濟下滑,導致不少精品出現在拍賣市場,我也因此收集到一些。


問:您為何喜歡竹雕?竹雕又該如何欣賞?
答:我本來先收藏文房用品,因為許多筆筒都是竹雕,又因我從小愛竹,因此引發我的興趣。
  竹雕藝術自從明代正德、嘉靖之後,發展迅速,幾乎每個時期都有傑出的藝術家出現。當時竹雕名人主要集中在江浙嘉定和金陵一帶,也就是今日上海的嘉定區和南京,因此被稱為「嘉定派」和「金陵派」。其他還有一些零星的派別,像擅長留青作法的張希黃等等。
  後來金陵派沒落,近三百年來,都由嘉定派獨領風騷。嘉定派以「嘉定三朱」最有名,影響也最為深遠。嘉定派以深雕、透雕、圓雕為主要表現技法,奏刀深峻,窪隆深淺可達五六層,作品能表現出豐富的畫面層次及立體效果,因此在中國竹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最近嘉定也剛設竹雕博物館,不過收藏品相對有限。
  竹雕一部分是文房用具,像筆筒、詩筒、臂擱,有些則是文玩根雕或稱圓雕。我較偏好根雕,尤其是雕刻成自然型態的物件,因為雕刻家必須因形施工,藝術性較高。例如我有一件根雕的桑葉片,雕刻一片曲捲自如、栩栩如生的桑葉,上頭還有兩隻小蠶和自然蟲蛀,非常生動,管見以為比起故宮知名的翠玉白菜,其實雕工不遑多讓。
  雖然在藝術市場上,瓷器比竹雕貴得多,但就藝術性來說,我認為竹雕的價值一點都不輸給瓷器,只是因為目前瓷器已經具有世界市場,所以價格高昂。但瓷器不過是瓷土和釉畫的組成;竹雕材料則更難尋,不僅要選竹,竹子要處理成可用的竹材更要花很長的時間,從煮熟、陰乾到防裂防蛀處理;雕刻時,先要有構圖,還要運用不同的雕刻法,如深刻、淺刻、陰刻、陽刻、留青、透雕等等,比在瓷器上作畫更為艱難。
  竹雕也比瓷器難造假,簡易的落款雖然可以仿冒,但雕工的神韻却很難複製,有沒有時代感、會不會帶有匠氣、俗不俗?從雕刻上很容易判別。


問:在您多年收藏過程中,發生過什麼有趣的故事嗎?
答:很多收藏圈的朋友都知道我收竹雕,多年前有次紐約佳士得拍賣一件張希黃的詩筒。我去紐約看過後覺得不錯,決定要標標看。後來我飛到西雅圖在參觀博物館時以電話競標,底標價十萬美金,我心裡的預算訂在二十到三十萬美金,沒想到結果出乎意料,竟沒人跟我競標,讓我輕鬆地以底價得到這件藝術品。
  回台後才知道,原來清翫雅集理事長潘文華也想標,但他交代拍賣公司,如果洪三雄要拍,他就不標了,可是他事先並沒跟我說。我回台知道後趕快請他吃飯一起同享喜悅。這件事足見清翫雅集會員之間的好交情。
  另外,我曾收過一尊斷頭的「法界人中像」石佛,這類佛像的特徵就是佛衣袈裟上會以畫或刻的手法在界格裡描繪佛經內容,例如佛陀說法、聽法菩薩眾、飛天與胡人相貌以及地獄、餓鬼等惡道場面。古董商當時跟我說,這堆出土的佛像很多,但都幾乎遭破壞,可能是毀佛的因素,他建議我先買這尊,並笑說有可能頭部以後會出現。當時我並不以為意,但看這佛像很漂亮,還是買了下來。
  隔了一年多,有天,他打電話給我,急切地說,先前我買的斷頭佛像,頭部可能出現了,要我趕快把佛像拿去核對一下。結果一對,果然斷裂處完全吻合,而且皮殼、材質也相同、尺寸比例完美。心想,「佛頭真的自己找上門來了!」我趕緊買下佛頭,找人修復,讓他復原,心裡也覺得很高興。
  還有一件是失之交臂的故事。今年5月初,英國的一個小城市布里斯托市的拍賣行寄邀請函給我,通知他們5月底要舉行一場拍賣,在邀請函上我發現有一張小照片是顧玨的竹雕筆筒。
  顧玨是清初嘉定派著名的竹刻家,他傳世的作品極少,目前市面上只見過十來件,早期我也收過二件。在此之前,竹雕拍賣最高價就是顧玨的竹雕筆筒,五、六年前在香港拍出1600多1,076萬港幣。
我當然有興趣,馬上讓秘書請他們寄來狀況報告及更細節的照片與圖錄。這件筆筒和香港創高價的筆筒大小差不多,但保存狀況不佳,筆筒底部和口沿都已崩離並用膠水修補,修補手工粗糙。不過,雕刻山水畫的筆筒表面基本狀況還不錯,所以我決定飛去英國競標。但後來正好有事耽誤,未能成行。
  隔幾天,從報紙上看到新聞,這件底標價2萬英鎊的筆筒以36萬英鎊成交,折合約438萬港幣或1800萬台幣。我認為得標的這位買家很識貨,雖然這件筆筒口沿需要修復,但最重要的竹雕表面並未受損,花點小錢整理一下,定可恢復原來的光采,總價也不過是上次香港拍賣最高成交價的四分之ㄧ不到一半的價錢,太划算了。像這種情況,事先決定要不要去標?標價多少?就是行家眼光的最好考驗。


問:多年的收藏過程中,誰對您的影響最大?
答:對我影響較大的人有兩位,我一直存著感恩的心。一位是前故宮院長秦孝儀,另一位是寒舍蔡辰洋。
  好友蔡辰洋可說是我進入此道的啟蒙者,因為有他,我才接觸到古董世界。由於陪他經營「寒舍」,讓我在此道有入門的機會,也因此學習到很多鑑賞古董的知識與技巧,奠定了往後收藏的興趣。而且天天耳濡目染,也提高了鑑賞力。然而,我總認為一個人如果缺乏藝術眼光,其實也不可能收到好東西。
  秦院長飽讀詩書,常常提點我做人處世及求知的方向,並且帶我進入文房世界。雖然古董不是他專研的領域,但他卻是我在此道的燈塔,他經常教導我,收藏文物「眼要高,手不要低;寧可不買東西,不要買不好的東西。」這讓我一輩子受益良多。因為要達到「眼高」,所以必須做廣泛與深入的研究。我一直堅持非得做過長時間的研究並有心得,否則不會貿然出手買古董。
  我的收藏館-「雙清館」,就是秦院長命名的。其中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我本來謙稱自己的館號為「洪門私藏館」。但太太覺得不妥,一來有「幫派」味,而且「私藏館」發音很容易和「私娼館」混淆。有天,我們夫婦跟秦院長聚餐,聊起這件事,他聽了哈哈大笑,說要幫忙命名。不到兩分鐘,他就拿起餐巾紙直接在上頭寫了「冰玉雙清」四個字。他解釋說,冰是水製成的,我姓洪,姓氏帶水;玉指的是太太陳玲玉,因為我們兩個都喜歡古董,所以就以兩人的名字命名,我和太太都非常滿意。幾天後他就送來「冰玉雙清」與「雙清館」墨寶扁額相贈,傳為一段佳話。
  秦院長是飽讀詩書的文人,自己收藏很多硯台,我收硯台就是跟他學習的。每一方硯台幾乎都有硯匣,他賞玩後,就在硯匣上幫我題字。秦院長的「秦體」書法自成一格,相當珍貴。
  英、美幾位學驗俱豐的古董商對我也有相當的啟發和激勵作用。古董商分兩大類型,一是有貨源的人,但不見得真懂古董;另一類就是真有研究的行家。我經常來往的幾位英、美古董商,他們的研究精神讓我佩服,這也激勵我不得不認真學習,好作一位「受尊敬的客人」。
  其實古董店裡能展示的東西有限,所以門面通常只是給一般人看的,如果和古董商有足夠交情,又是他們眼中的行家,才有機會「登堂入室」進到內室看真正精彩的文物;甚至有好東西進來,他們也會主動通知,這樣自然有更多機會收到精品了。


問:近幾年中國市場崛起,帶動許多文物增值,也提高收藏的門檻,您對這現象有何看法?
答:就好像上了毒癮一樣,我每年還是會陸續買些喜歡的古董。面對文物大幅升值的現狀,我常常自我安慰「用明天的價格買今天的東西」,如果一昧對十年前的價位忘懷不了的話,現在你便買不到好東西了。我的收購原則是「寧可貴而不要錯」、「不貪價廉,只求物美」。
  事實上收藏的確可以「怡情、益智、儲財」。只是我開始收藏時真的純粹因為高度的好奇與興趣,從未考慮過增值。講增值或許很俗氣,但其實只要你買的東西是對的、好的、稀有的,將來人家就會來追你的寶物,自然就有增值空間了。所以決定收藏時根本不必去理會投資或增值的問題。
  我下手前,一定歷經認真專注做研究一段長時間,所以繳的學費非常少。二十五年的收藏生活裡,我最大的收獲是「怡情、益智」,儲財只是自然而然附帶而來的。我更希望的是成為一位受人尊敬的藏家。


問:您成立雙清文教基金會的構想是什麼?
答:本來我天真地想成立私人博物館,所以先設立基金會。後來才了解,開設博物館所需的營運、研究和館藏品都需很大的組織和經費,恐怕不是我私人可以克盡其功。所以現在基金會改以出版、座談會、辦展覽和活動的形式和大家分享文物藝術之美。
  自2006年起,基金會每年都會出版一本收藏年鑑「30古吧」。出書完全是為了研究和教育宣導,也可以在文物藝術的領域裡承先啟後。每本年鑑都請專家們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撰文,詳細說明每項文物的特色、內涵及重要性,希望儘可能讓一般人看得懂。以私人之力,要維持這樣的出版工作,其實也還蠻辛苦的。


問:未來在收藏領域,您還想完成哪些心願?
答:未來我希望再出版竹雕、漆器、佛像和唐卡四本收藏專書。
  我收藏佛像最大的心願是到各重要的佛教聖地實地參觀,但行程一延再延,希望今年能盡快成行,到西藏拜訪寺院,並參觀中國重要的石窟和寺廟。
  收藏是一項跟文物對話、與歷史交談、和文化藝術交心的活動。我樂在其中,將來退休後,應該就有更多時間專心作這方面的事了。


問:今年清翫雅集成立二十周年,一個收藏團體能夠維持這麼久的原因是什麼?
答:我覺得清翫可以持續這麼久,這和會員相當程度的素養、人際關係的和諧以及收藏質量夠水準都有關係。我們入會條件嚴格,一定要全體會員同意才能加入,所以大家程度相當,也彼此認同和尊重。
  收藏這種樂趣,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一人研究不如大家一起來研究,這也是成立收藏團體的好處。「不藏私」非常重要,不但能分享收到寶物的快樂,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閉門造車」或「敝帚自珍」。
  而且我們團體是以家庭為主的會員制,每月聚會都可以帶家人一起參與,現在也有人帶孫子來參加了,因此更能凝聚共享心和向心力。我們今年新加入的會員馬維健,使清翫成員出現了父子檔,大家都很高興。這更代表了清翫的一種傳承,讓清翫可以持續活躍、發展。


 
 
14.06.2011

今天我撒下這粒種子,明天請你來撒下一粒種子!





紙風車三一九藝術工程啟動後,有一天我和吳念真、李永豐、柯一正等人相約吃飯。席間,我聽到李永豐提起阿里山的那場感人的演出,當下覺得,這真是一件有意義而值得參與的事。但是,我心深處卻想著:文化人都有一種毛病,想法很多,講的也很多,但做的和講的總是落差很大……(大笑!)


在半信半疑之下,我決定先試著捐助一場表演,並且拍板選定我的故鄉-彰化縣北斗鎮。


開演那天下午,我和太太陳玲玉(編者註: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一道南下,因為想利用晚餐時間和太太去吃老家的肉圓,兩人約好「去露個臉、探個頭,一兩分鐘就走!」。萬萬沒想到,我們一踏入北斗國小,就發現攜老扶幼的人群已擠滿操場,有的是小孩牽大人,有的是老人帶小孩,無論男女老少,臉上都同樣散發著金錢買不到的期盼。在座無虛席之中,我們找到事先由工作人員保留的兩個位置坐下之後,立即融入整個歡樂滿溢的情境,直到散場都捨不得離去。原本只是孤注一擲的贊助,卻因此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的不斷加場下去!


紙風車劇場的魅力,從司儀報幕的那一瞬間就隨即展開!面對著開懷大笑的童顏,讓我回憶起小時候巷子口的戲院老闆,他總是在散場前十分鐘,把後門打開,讓買不起票的孩子們可免費進去看戲,這叫做「看尾場」。老闆為我們打開後門的那種感動,直到今天仍然烙印在我心中。沒想到這個數十年來已找不到的、不用買票就可以看戲的場景,竟然在紙風車的三一九工程中重現。這讓我得到一個啟示,凡是有意義的事情,都應該努力將它付諸實現;而且,「化成行動、才有感動」,「不花錢的,比花錢的更令人感念。」


看完北斗表演之後,我儼然成了「紙風車三一九下鄉」的代言人。只要抓到機會,我太太和我總是對親朋好友廣為宣傳紙風車下的孩子們的笑容。結果,包括基泰營造董事長洪清森、趨勢科技創辦人陳怡蓁、台灣產物保險董事長李泰宏、美亞鋼管董事長黃春發等人都紛紛加入贊助的行列。更有趣的是,在朋友閒聊之間也經常發現,像聖誕燈大王揚星公司董事長潘文華等一些好友,原來也在默默地、熱心地為紙風車賣力。


「紙風車三一九下鄉」給我的另一個啟示是,「與其抱怨,不如還願」!孩子對藝術表演的需求,是沒有城鄉差距的。我們與其抱怨,政府對偏遠地區孩童的藝文培育不週,不如自己挽袖去做。何況,有能力者取之於社會,還之於社會,本是理所當然。民間的力量的確可以讓這個社會更和諧、更圓滿。
我六歲就離開北斗,對故鄉的印象已經很模糊。但是讀初中時所繳的學費,全是媽媽買菜省下的零錢,「我抱著一堆銅板去註冊,而不是帶著一疊鈔票」的情景,卻至今猶在眼前。因此,當我知道,紙風車規劃的一場卅五萬元的演出成本,其實是不敷支用時,我便陸續支持了十幾場的行政費。因為我能理解,文化人對金錢的掌控經常不夠精確;我更能體會,紙風車的伙伴們想要做事卻阮囊羞澀的艱辛。


紙風車的第一哩路已經轟動而圓滿地完成了,我很慶幸曾經參與其中。我衷心期盼,紙風車的活動能夠一直持續下去,經驗可以複製,內容可以更創新、更精彩,以便把歡笑與藝術帶給更多的孩子們!這正是紙風車完成第一哩路之際所應面對及迎接的下個挑戰!


猶記北斗演出那天,我在開場時向在場的孩子們說:因為我很認真念書並且努力打拼事業,所以才有能力賺了一點錢來回饋故鄉。希望你們也要好好念書,讓自己成長、茁壯,「今天我撒下這粒種子,明天請你來撒下一粒種子!」。今天,我要把這句話送給那天不在場的孩子們!




洪三雄
雙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02.12.2010

「上海2010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 開幕致詞



尊敬的各位貴賓,


今天是上海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開幕的大喜之日。我謹代表台灣收藏家團體「清翫雅集」,在此表達祝賀之意。


在座各位先進,乃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代表、各界菁英。有的分別從國內各大都市駕臨,有的則從海外各角落不辭千里而來。儘管每個人背景不同、來路各異,但是大家有緣群聚一堂,相互鼓舞,正代表世界華人的親愛、融合與向心、團結。


各位女士、先生們,同時也是中華文物的喜好者、研究者、維護者或是收藏者。大家能比鄰而坐,促膝長談,主要原因是每一個人對於中華文物所蘊含的中華文化、歷史、藝術與工藝,具有一致的認同。這種認同,正是中華文化五千年來綿延不絕的根基。


當前,中華文物正在全世界的文物界受到讚賞與敬重,而且,更有如日中天之勢。它證明了中華文物的價值,沒有古、今、中、外之分,不但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更深獲不同地域和不同人種的肯定與青睞。所以,我們這一輩中華文物的傳人,更應該驕傲的肩負起承先啟後的責任。


台灣「清翫雅集」的朋友,就是基於以上的認知而結合在一起。二十年來,我們彼此「以物會友,以友輔仁」,雖然我們的組織不大,但是我們不斷透過參觀訪問、展覽、出版、講座、聯誼來延續、拓展中華文物的生命。我們更在促進兩岸三地文化交流的工作上,不斷作出最大的貢獻,也得到不小的回響與收穫。


今天,這個由世界華人收藏家聚合而成的大會,規模之大,質量之深,大家有目共睹。我們不但相信,更期盼這個大會將具有更鉅大、更持續的力量來提昇中華文物的地位、宏揚中華文化的精粹。日後我們清翫雅集非常希望與在座諸位先進,能夠更密切攜手合作共同努力,讓中華文物的光和熱,照耀全世界、溫暖全人類。




最後,祝大會圓滿成功,大家平安幸福。




洪三雄
台灣「清翫雅集」理事長
2010年11月5日


 
 
02.12.2010

「研究古董要小題大做」-洪三雄先生訪談
《摘自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採訪錄p.198-203》





洪三雄,1949年10月出生,祖籍福建泉州,出生於台灣。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大學時代曾是台大法學院學生代表會主席、《台大法言》發行人及社長。歷任台南區中小企業銀行常駐常務董事、「寒舍」文物公司董事長、中華文物學會理事長。現為國票金控公司董事長、雙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以及「清翫雅集」會長。
作為「雙清館」的主人,洪三雄不僅專精於銅爐、硯台、竹雕等品項的收藏,並成立「雙清文教基金會」推廣文物藝術,基金會所典藏的鎏金佛像、唐卡、文房、琺瑯器、竹雕、漆器及石雕都相當知名。洪三雄並編著有《雙清藏鑪》、《雙清藏硯》、《雕刻之珍──明清竹/木刻精選》暨《三O古吧 2006~2009》等書。


採訪日期:2010年8月16日
採訪地點:雙清文教基金會
採訪者:旺報副社長刁明芳、副總編輯林美姿、主任李偉麟
被採訪者:「清翫雅集」會長洪三雄


問:您當初是如何踏入收藏領域的?
答:我是在很偶然的情況之下進入收藏界。大約在1980年代,國泰集團發生十信事件,我幫忙好友蔡辰洋處分了他在台南區中小企業銀行的持股,結束了我們投資的金融事業。後來蔡辰洋因長期接觸藝術品及古文物頗具心得,邀請我一起合作另創一番事業。於是我們便在台北市士林區的文林北路,租了一間地下室,開辦「寒舍」,由我出名擔任董事長。大概二、三個月後,「寒舍」的經營狀況愈來愈好,於是我們就把握機會擴充規模,由地下室到一樓,不久後又從一樓擴充到二樓,變成擁有三層樓面、兼具「百貨公司」型態的高級古董展售場所;而我本身也由一個古玩藝術品收藏界的門外漢,開始一邊做生意,一邊入門學習、研究中國古文物的藝術精髓。


問:您本來是古董界的門外漢,為什麼經營「寒舍」短短時間,就能經營出一番不錯的成績?
答:古董交易的領域有三大部份,分別是鑑賞能力、經營管理,以及商品的包裝行銷。首先在古董的鑑賞能力方面,有沒有辦法判斷古董的好壞、真偽及新舊?這方面我當時的確是門外漢。但在另一方面,古董是靜態的東西,如何以「商品」的眼光去活化它、經營它,這就是我比較擅長的部份了。也就是說,雖然我不懂古董,但我懂商業與管理,只要具備經營的能力和觀念,不論是哪一個領域,都可以把它經營成一個像樣的行業。


問:當時「寒舍」的經營風格在台灣可說是獨樹一幟,您的經營管理秘訣是什麼?
答:當時在台灣真正對古董有深入且專業研究的商店,可說是微乎其微。從事古董交易的行業,一般被稱為「古物商」的店面,一進去就感覺到陰陰暗暗、雜亂無章,幾乎所有的店都是這樣,根本沒有「展示」的概念,大多數古董店都是以「倉庫」的型態在經營。因此我們就去思考,若要跟這些古物商不一樣,百貨公司的「展示陳列(display)」作法,應該會是很好的借鏡。蔡辰洋在參與台南區中小企業銀行的經營之前,曾經營過兩家百貨公司,無論名氣及營收,在台北市都稱得上是最有名,也最賺錢的,一家就是在西門町的來來百貨,另一家則是在復興北路上的興來百貨。因此,「寒舍」後來延請了興來百貨公司的一位副總經理來擔任專業經理人,在文宣和陳列方面完全引入百貨公司的模式,打造一個舒適的參觀和交易環境。甚至「寒舍」還有一段時間變成熱門觀光景點,吸引許多中、外人士想來走一走、看一看。
除了打造舒適的環境,專業方面當然也不能忽視。因此,我們就邀集一些藝術領域和古董領域方面的專家來擔任我們的顧問,定期舉辦聚會、展覽,增進社會人士對古董的瞭解。唯有讓更多的人接觸古董、瞭解古董,激發對古董收藏的興趣,他們才有意願進一步購買古董收藏。
再者,為了擴大古董的來源,「寒舍」建立起與香港之間直接採購的管道。蔡辰洋之前在香港認識了許多古董交易商,知道買哪一類的古董要找哪一類的專家、哪一家名號,因此我們就把這些人脈由「點」串成「線」,透過「寒舍」匯集為「面」,也就形成台灣古董收藏界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平台。


問:您將古董商品化的能力堪稱一流,最著名的就是在「寒舍」時,您曾經將圓明園十二生肖的「猴首」限量複製,造成轟動。請談談您這段經驗。
答:這不是我個人的能耐,而應該說是團隊的集體創作。
1987年「寒舍」以大約五百萬元台幣的金額買下了猴首,當時還被外界取笑是個儍瓜,花那麼多錢去買一個不起眼的銅製雕像。但是仔細想想,在清朝乾隆時期,一個西洋來的宮廷藝術家能夠為中國皇室長年御用,一定有他的造詣。朗世寧製作的猴首雖然造型簡單,卻非常耐看,如果你花點時間仔細端詳,就能感受到它充滿著一股難以言喻的美感與鮮活。尤其當你靜下心來和猴首四目相視,不由得就有與古物對話的靈感油然而生,所謂「相對忘言,可以永日」大概就是這個意思。當時古董收藏在台灣算是新奇事物,媒體也大篇幅報導猴首,我們就突發奇想,使用脫臘的方式開模複製,希望讓更多的人也能欣賞並收藏,而且我們還自己研發了一個用癭木(樹瘤)特製的底座去襯托它。第一次我們複製了五十個,每一個都賦予編號,定價十萬元台幣,結果五十個全部搶購一空。我們不但手頭上保有原件,所得五百萬元剛好就是購買猴首的成本。後來我們又再製作五十個,第二批就賣到每件十五萬元,也是搶購一空。結果在保有原件的前提下,商品化的結果平白增加了一千二百五十萬元的收入。這件猴首原件後來經過幾次轉手,2000年4月在香港佳士得拍賣的成交價就漲到高達港幣818萬元(約新台幣4,000萬元左右)。粗估一下,從1987年起,13年漲了8倍。我認為把文物商品化的意義在於,人的通性是花愈多錢買來的東西就會愈珍惜。站在這個角度思考,稀有的寶物能夠透過商品化,讓這個社會去感受、珍惜古文物的美好,更進而用心保護它,這正好符合我推動的「世界文化財」的理念。


問:在鑑賞能力部份,您怎麼去加強?
答:我在1986年和蔡辰洋創辦「寒舍」,直到1989年離開,前往美國陪女兒讀書六年。這段期間我都沒有中斷對中國古董文物研究的興趣。在「寒舍」的三年,我除了努力經營,把當前的事業做好之外,更由於長期深入接觸到大量的古董,加速了我對古董知識方面的積累。到了美國之後,我有了更多的時間能真正專心地進行古董研究。古董這個領域一定要認真去探索與學習,因為沒有正規學校可以去上課,所以我就從參觀博物館開始。想要看到好的、真的古董,博物館是最好的場所。在美國那段時期,只要有收藏中國文物的博物館,我幾乎都去參觀,而且有的博物館甚至去了好幾次也百看不厭,好比舊金山博物館、西雅圖博物館、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Norton Simon Museum、芝加哥博物館、克里夫蘭博物館、波士頓博物館、費城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華盛頓弗瑞爾博物館等等,都曾是我流連忘返的地方。
我總認為要研究古董,第一個途徑是多參觀博物館,第二就要勤看書,第三一定要去找專家請益,包括學者、博物館的專家,或者是有名的古董商。不少英國、紐約、香港的古董商專業程度很高,我就是在跟他們頻繁接觸之後,才深深發現真要認識古董,必須要專精深入去研究才能真有所穫。在台灣,每當我走進一家古董店,看上一件文物,問店主來歷,他只會簡單地說,「這很開門,是漢朝的」,他只會講「開門」(意思是說「一看就知道」)兩個字而已,再來就講不下去了。但在倫敦或紐約,不少古董商不但能說出是漢朝的,他還會從造型、材質、作工、皮殼(外觀)等各種不同的角度向你分析,邊講還邊拿出書本、圖片加以輔助,講到讓你充分瞭解這個古物有哪些根據,可以判斷出自漢朝。這種嚴謹、敬業的態度,是我最感佩的。所以長期接觸下來,我得到一個很大的啟示:要玩古董,不認真學是不行的。


問:古董的範圍很廣,您如何學習呢?
答:「由小而大」是我自訂鑽研古董的方法。你要研究古董,就必須像寫博士論文一樣,要「小題大作」。選定的題目範圍一定要很小,研究的過程與結果,才能專、精、透、深。千萬不能好高騖遠,自以為可以什麼都會,或覺得有「速成」的捷徑可以取巧。囿於能力有限,所以我每段時期都只專注研究一項古董,等到研究透徹而略有收成之後,才會再換選另一種古董來探究。我絕不敢說我是哪一個品類古董的專家,但最起碼對於自己喜歡、選擇並且深研過的古董項目,自信應有相當的認識與心得。


問:那麼您的收藏史是從哪一類古董開始的呢?
答:我第一個研究的古董領域是銅鑪。因為我的第一件收藏品,是在美國的一家西洋古董店發現的中國銅鑪。當時大約是1990年,中國古董的世界市場還沒有全面打開,這家店以展售西洋古董為主,偏偏就有一件中國小銅爐陳列其中,引起了我的興趣,大概是情感的作祟,我便買了下來。
沒想到買了之後,我開始對銅鑪產生很大的興趣,便一頭栽入專心研究。銅鑪雖然是小東西,但是每一件都有它與眾不同的顏色、材質、造型、作工與用途,也由於鑽研銅鑪的結果,我也開始延伸探討相關的領域──景泰藍。
從美國回台之後,我在朋友的介紹下認識了當時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秦孝儀先生,他是一位飽讀詩書的長者,尤其他的書法自成一體(俗稱「秦體」),令人印象深刻。他對於收藏硯台情有獨鍾,並且饒有斬獲。有一回他對我說,「你這些銅鑪和景泰藍,數量已經那麼多,而且品項也相當齊全。我看銅鑪和景泰藍是比較富貴氣的文物,你應該再去研究一些較具文氣的東西。」
聽了孝公的指點之後,我就經常到他的辦公室去受教,上手欣賞他收藏的許多硯台,每方硯台都有特製的硯匣,而且上頭都有他精美的題字,透露出一股文雅氣息,令人著迷,讓我從此也栽進了硯台的世界。
除了收藏硯台,我也延請一位退休的故宮專家到雙清館三個月,跟著他學習如何拓印硯台。我收藏的每一方硯台,孝公幾乎都賞玩過,甚至有很多方硯台他覺得喜歡就帶回去把玩,興緻一來,也會幫我在硯匣上題字,這些現在都成了我珍貴的收藏。之後我的興趣轉到竹雕、文房。回顧一路走過的收藏歷程,我喜歡的文物都是體積比較小的東西,而且不容易弄破或打碎的,因為可以在手上把玩。後來女兒在美國唸完書回台,她對漆器和藏傳文物,特別是唐卡和鎏金佛產生興趣,我也跟著她一起深入鑽研這些領域。
我的收藏幾乎都是中國文物,到目前為止,對每一個研究過的古董品項,掌握的程度不敢說是爐火純青,但自認起碼有相當認識的程度。所謂「相當的程度」,指的是對古董的真假好壞的判斷,具備一定水準的自信與專業。現在能夠吸引我出手的古董已經不多,幾乎可以說,能再買到比現有收藏更好的文物,機率頗低。
近年來有兩次可以讓買家大出手的經驗,都是因為有收藏家整批出讓,但這樣的機會可遇不可求。一次是二年前,紐約蘇富比有一場竹雕的專場拍賣。另一次則是近兩年香港佳士得的漆器專拍。有信心且下得了手的人,相信都有難得的斬獲。


問:您收藏的唐卡也相當知名,例如勝樂金剛緙絲唐卡就很受到矚目。它珍貴之處在哪裡呢?
答:一般的唐卡都是畫的,勝樂金剛緙絲唐卡卻是緙絲製成,價值在於精細的手工。「緙絲」是什麼呢?以大家所熟知的刺繡為例,是先有「通經通緯」織成的布,再以繡線刺繡成品,所以刺繡是單面的。但「緙絲」則是採「通經斷緯」的方法直接用絲線織造而成,畫面的構成全賴緯線的變化,織出的圖案正反兩面皆同。比方要織一隻鳥,鳥身是紅色的,當碰到藍色的翅膀時,就要把紅線剪斷,換上藍線綁接起來繼續織,這好比拿鋸子把它鋸掉,不同顏色的地方就會呈現鋸齒形,所以緙絲又稱為「刻絲」。緙絲的製作原理簡單,但過程卻十分繁複,織工的手藝必須很精細,非常曠時費日。因此緙絲是屬於皇室專用的產物,例如蘇州有皇室造辦處的織綿廠專門製作緙絲,民間不可能有此財力與人力去製作,這也是緙絲珍貴的地方。


問:您最喜歡的收藏品有哪些?
答:這要從不同的鑑賞角度來看,無法一概而言。就種類而言,目前我所收藏的竹雕、硯台、漆器、銅爐、景泰藍和藏傳佛教藝術文物,都是我喜歡的項目。如果單指「哪一件的雕工最好」,就硯台來說,非清朝最有名的顧二娘作品莫屬,我就收藏不少件;若以收藏家的角度來看硯台,我個人認為清朝「十硯齋」主人黃任的藏品最佳。


問:有哪些收藏經驗讓您印象深刻?
答:我有一件「掐絲珐瑯鴛鴦香薰」銅鑪,等了將近五年才買到。
有一年在華盛頓特區(DC)參加一個世界古董商的聯合展售會,我在一位倫敦古董商的攤位上看到這件香薰,它是古董商之前賣給一位英國的女士,後來這位女士又委託他出售。但是當時的要價實在太高,我下不了手。
此後,每次去倫敦拜訪那位古董商時,我都會順便詢問那件香薰的最新情況,這樣持續了好幾年。有一天,我在美國芝加哥出差,接到這位古董商從倫敦打來的越洋電話,說這位女士終於首肯了我的價錢,我一時高興決定立刻去取貨。沒幾天我就從芝加哥飛到英國倫敦機場,古董商把香薰送到機場交給我,我沒有出機場,立刻捧著這件寶貝再搭機直飛回國。
雖然等待的時間前後經過快五年,但我覺得很值得,因為我等到的是件千載難逢的好東西。


問:您收藏的原則是什麼?
答:「要真、要好、要稀有」是我堅持的收藏三原則。例如當時「寒舍」購買圓明園的猴首,就符合這三要件。
我確信只要你買到好東西,到時候若想要割愛就是別人來追你的好東西;所以沒有好東西,我寧可不買。如果隨便亂買,一旦想要脫手,就會變成拿著東西去追人,一點兒也不值錢了。精品的價位當然高,但文物的價值很難遽下定論,端視需要的人所需要的程度而定。比方說某件文物,拍賣行定價十萬美金,後來卻以一百萬美金落槌拍出,這沒有什麼道理可說,就是買的人喜歡。在拍賣場上,一件文物不需要大家都喜歡,只要有兩個人喜歡同一件東西,價格就上去了。古董不是說它有年份就好,還要再加上藝術價值。一塊石頭如果有一千年的歷史,只能說是古物,不能說是古董,必須再看它是否具備人為創作的藝術價值。以漆器為例,全世界就以中國的漆器藝術最獨特精美,因為它是一層一層的漆堆疊出厚度之後,再經過精巧而縝密的刻工加以呈現,與日本只是用顏料畫在表面的作法就有很大的差別,這是判斷的基準。


問:您認為,要成為一個好的收藏家,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答:要買古董很容易,只要有錢,到拍賣場上,手一直舉著不放,東西就是你的。但是,這樣是不是能夠買到好東西?會被視為有分量的收藏家?那可就不一定了。最關鍵的是,你要專注地去學。學到具有判斷的能力,可以買到真正的好東西。所謂「學」,有很多境界,我自己的心得,第一是專注深入地融入並探觸到這個領域的精髓,第二是專業累積到一定程度之後,能夠達到如何「不買東西」的境界。
「不買東西」的境界又有兩個意義。第一,你有能力認定這個東西不夠格就不買,這樣就不容易買錯東西,花冤枉錢;第二,你也要培養一種能力,看穿世界上其實有許多好東西,永遠買不完。所以好東西不見得非要由你來買不可,這才是另一番意境。
雖然我是學法律出身,又在金融業服務,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古董,將來退休後,我希望專注於古董的研究和推廣。
古文物是先人留下來的智慧和藝術的結晶,並不一定必須要屬於「什麼人」,最重要的是「什麼人」可以用心將這些結晶保存下來,讓後人繼續有瞭解、欣賞、研究、接觸的機會;未來會發生什麼樣的災難讓這些古物毀滅,我們無法預知,所以寶物不必非得存在於自己手上不可。「有能力的人」能夠很珍惜地保管、保護著這些文物,讓珍貴的文物有機會流傳後世,這才是收藏的最高修養,也是我所主張「世界文化財」的意義。


 
 
28.01.2010

「對收藏的熱愛聚集了清翫雅集-
清翫雅集第九任理事長洪三雄先生專訪」
《摘自藝術財經第32期p.65-68》





Q:洪先生屬於臺灣第一代富人嗎?你的財富觀是什麼,為什麼把自己辛苦掙來的錢用於收藏?
A:我從1986年開始接觸古董,也經過了漫長的學習過程,到現在已經二十多年了。我絕不是富人,但是對我個人來講,我確是自己創業的第一代。臺灣實際上經濟起飛是從我們十大建設也差不多是1970~1980年代開始,大概也就二十、三幾年的光景。把自己辛苦掙來的錢拿去買古董,一種是為了投資而收藏,一種是因為喜歡而收藏,這裏有很大的不同。比方說你為興趣而去收藏的話,那麼你會選擇一些自己興趣的項目,然後因為有興趣,所以你會比較深入去做研究,在研究過程當中,會做很多這方面的觀摩、比較、切磋,或找專家、學者來進行印證、解惑等等。當你決定買一件文物,你的出發點很自然的會切入在你自己研究的結果之上,而不是在於所謂的投資報酬如何。談到投資,基本上投資就要有報酬,就像你買股票、不動產一樣,追求的是到底可以賺多少錢?多久可以賺錢?所以這就是截然不同的發展和結果。事實上我收藏之初純粹因為愛好、著迷而一發不可收拾的。文物之所以會代代相傳下來,本質上是因為有人喜歡。為什麼會喜歡它?因為文物代表了一個民族的文化、歷史、文學和哲理的內涵,這個內涵加上藝術的工藝,結合起來之後它所彰顯出來的真、善、美的本質讓大家認同、喜愛。當你喜歡一個人,你就會好好去愛他、保護他,對於文物也完全是一樣的道理。


Q:在您二十多年的收藏生涯中,興趣和愛好是不是也幾經轉變?
A:一開始我的喜好是收藏銅爐,也就是香爐。銅爐是明、清的產物,而宣傳爐和景泰藍都是明朝很要緊的代表性文物。收藏是這樣的,只要你經過一段時間認真的去研究與搜購之後,往往會有很豐碩的結果。你越買越精,所喜歡的或者合乎你的要求的東西也就會隨著越來越少。然而,人的欲望是無窮的,當我無法繼續大量搜購滿意的銅爐之後,我就開始「移情別戀」很想接著收藏別的品類。我的第二個系列收藏就是硯臺。那時候我收藏硯臺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秦院長帶著我入門的。硯臺所蘊含的意味更美,因為硯臺是古時文人必備的工具,幾乎每一方硯臺背後都有令人緬懷的人物、故事或文學藝術。秦院長和我幾乎一起分享過我收藏的每一方古硯所帶來的驚艶與喜悅。然後第三個收藏品類是竹雕,第四類則是文房。之後我又轉向另外兩個不同的收藏方向,而這兩個方向最初是因為我女兒喜歡,一個是漆器,一個是藏傳佛教藝術。那麼,既然我要收藏,首先我就得專精去研究,於是我用心多方瞭解了佛教及藏傳佛教的許多知識與典故,也觀摩了非常多中外的重要寺廟及博物館。但是我收藏藏傳佛教藝術品並不是因為我信奉藏傳佛教,而是因為它蘊含著不同於其他宗教所特具的造像藝術的美學與多樣性,深深的吸引了我。


Q:你購買文物的管道是哪些呢?
A:任何東西只要有人喜歡,就會有市場。比較遺憾的是近半世紀以來中國文物最大的市場中心並不在中國,中國差不多近十年才開始富有,也才開始有藝術市場。因為文物藝術品本身不是民生必需品,人們日常生活首先要考慮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必須社會財富累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有餘力去賞玩文物,也才會產生出來具有規模與實力的文物市場。最初中國的文物拍賣及古董商重鎮大都在倫敦、紐約、香港,其次是巴黎、東京。我的收藏主要是從世界各地的蘇富比和佳士得兩家拍賣公司買來的,因為它們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較為可靠。另外部份藏品也從倫敦、紐約一些有名的古董商那裏購入,平心而論,那裏有一些古董商是真的很有深度。臺灣也是到二、三十年前才開始有像樣的文物市場,包括我在內的臺灣很多收藏家都是在近二十年來,透過類似上述的管首逐漸建立起自己的收藏。


Q:現在大陸有很多開始收藏的人都是出於投資的目的介入收藏的,而後才慢慢喜歡上藝術品成為真正的收藏家。拋開你自己,最初臺灣地區的許多藏家是不是有很多人都是出於投資而購買藝術品的?
A:以我個人的接觸,我感覺臺灣大部分藏家似乎都是因為興趣而投入。當然也有人單純為了投資,這是不能避免的。但是,我們不能評斷兩者的好或壞,既然大家對文物本身有同樣的喜好,不管你是從投資入門或者從愛好切入,我覺得都很好,都有益於文化層次的普及與提高。我一向覺得,當你喜歡這個文物,又用那麼多的錢去買它,你一定會去關心它、愛護它。一個人投資一個東西,也一定不會隨便棄之不顧。因此,我鼓勵大家儘量去接觸、認識、喜歡甚至收藏文物,不管你的出發點是投資還是愛好,都將有助於文物的保存、維護與流傳。


Q:中國有很深厚的收藏文化,但是由於政治和社會變遷的原因,收藏文化被長時間阻斷,那麼臺灣地區的收藏文化傳承於哪裡的?
A:我認為這可能有兩個重點。一個是最基本的你一定要有財力,臺灣近二十多年來經濟的騰飛為收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剛好趕上了這個時代。古語所謂「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中華文化的傳承,我們從小到大在臺灣受教育、接觸的都是中華文化,這些古董藝術品正是中華文化的結晶。當一個人有了財力之後,自然而然的就會想擁有這些與自己關係菲淺的藝術品,陶醉在自我的中華文化藝術裏,收藏就因此而建立起來。


Q:您當初參與創立「寒舍」的時候,臺灣一些收藏的情況怎麼樣?
A:1986年那個時候臺灣的收藏應該是在萌芽階段。之前,事實上臺灣的多數企業家裏頭已經有一些收藏者,我認為那些是臺灣所謂的第一代收藏家,人數不多也不普遍。不過,他們收藏的陶瓷、字畫也是相當有份量的。如果真正要論收藏的話,我們應是介乎第一到第二代之間。任何時代都會有一些比較「富而好禮」的人,在個別的環境裏他們也不免會有藝術品收藏的舉止。一直到差不多二十年前,臺灣開始經濟起飛,創造出很多比較有財力的而且鍾愛文化藝術的人才,古董文物商店如雨後春荀到處林立,文物藝術的相關活動不斷舉辦,收藏之風乃因運而起。因此便產生了為數較多的收藏家,活動的範圍也逐漸普遍。


Q:臺灣古董市場有沒有經歷過起伏?
A:任何市場都會經歷起伏。比如股票市場有多、空、漲、跌,有人賺錢也有人虧本。古董市場也是一樣,也會起伏漲落。事實上這種現象通常是隨著整個經濟情況而改變,比如受去年金融風暴的影響,藝術市場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波及。市場行情的波動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擋的,但是根據我的觀察,如果你所擁有的是真正好的文物、優秀獨特的文物,根本就不用擔心,因為「人會追著寶物」。害怕的是那些投機客盲目搜購,或者你隨便買了一些根本不值一買的東西,到頭來「物要去追人」可就非常困難了。


Q:臺灣的文物市場發展了這麼多年,目前有哪些轉變?
A:臺灣古董市場是由拍賣行及一些優質的古董商六牽動起來的。目前,世界上大的拍賣行還繼續那麼旺盛,而國內大大小小拍賣公司似乎也有上千家,在這種情況下,過去文物商店的那種經營模式勢將都被打破,臺灣的文物商店目前幾乎也都很難再以過去的經營模式繼續生存。為什麼?因為文物經過這些拍賣公司的公開運作,資訊與市場完全公開,買家對於文物商店或古董商的依存度自然急速下降。而且,因為公開競標的原因,拍品的價錢也節節上升,文物店如果收購一些文物當庫存所費不貲,什麼時候可以賣出去也不曉得?倒不如大家都一股腦兒往拍賣行去買賣。再說,因為過去人們對於古董知識很淺薄,市場一點也不活潑,所以一開頭需要所謂第一代的古董商與古董商店來維持這個市場。經過長期的互動之後,現在已經完全改觀了。想買的人,不需透過古董商給賺一手,直接到拍賣行就可以買,而且拍賣行的專家還可以為你把一層關。再者,想賣的人也不用大費周章開店營業,拍賣行就是他們可以就便利用的營業場所。所以古董店就逐漸失去生存的優勢。


Q:這樣的衝擊直接會影響到一些古董經紀公司的經營?
A:一定會影響。所以他們的經營方式與策略一定要改變。改變什麼呢?你如果還要從事古董文物的經營,勢必要有能力成為一個足資依賴的諮詢人或者顧問。換言之,成為具有深度與實力的專業文物或藝術經營者,是未來立足市場不可或缺的條件。你如果還像以前一樣要花兩億多買一個圓明園的〝馬首〞放在店裏,要價三億才能賣,花兩億多才有一件東西做庫存,你怎麼去做生意?所以這需要轉變。另外,真正的好古董流通在市面上是越來越少,沒有足夠的資源就形不成旺盛的市場。這就迫使很多的古董商也開始轉做一些當代藝術品的買賣,可以是前衛藝術,也可以是當代字畫、雕塑等等,這個趨勢在臺灣已經開始,而且似乎是一個無法避免的發展。


Q:〝清翫雅集〞在臺灣地區乃至整個華人圈都是比較重要的收藏團體,它的組織形式怎麼樣?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A:〝清翫雅集〞成立於1992年,前後已經有十八年歷史,我擔任這一任理事長是第九屆。目前我們有三十七個會員(含榮譽會員四位),這些會員基本上都對文物、藝術很有興趣、而且都下過相當功夫去研究。當然大家的喜好不只是古書畫、文物,有一些人對於當代的藝術品也有很深入的瞭解和收藏。基本上大家都是文物藝術的同好。這是這麼多人可以聚在一起的第一個因素。其次,我們在一起活動時不是只有我們這些會員唱獨腳戲,通常配偶都受邀一起參與,甚至我們還鼓勵我們的第二代經常加入這個活動,「生活化」應該是這個團體很重要的特質。本會的成員不是企業的領袖、就是財金鉅子或是社會中堅。雖然個個都有來頭,但在會中不分大小,只有禮貌、尊重、體貼、關懷。所以相處融洽、情感凝聚。這是最難能可貴之處。第三個特點,除了不得已的原因,我們每個月一定會聚會一次。在聚餐之前,如果有可能,我們會安排一些活動,如參觀文物藝術的展覽,並請相關的專家做講解、導覽。有時在聚會中,也會邀請一些名人雅士就其專長發表專題演講,以豐富大家的新知。第四,我們會不定期舉辦一些旅遊的活動,但基本上以藝術之旅為主。像我們去年去了一趟日本,我們從大阪入境、東京出境,沿途參觀了許多有名的博物館、美術館,白天欣賞館藏豐富的文物、藝術品,晚上泡溫泉、吃美食。類似這樣的活動,只要有機會我們就會舉辦。活動的內容都是大家共同的喜好,所以類似的活動就一直可以維持下來。


Q:我知道你們在會員之間也一個規定,不互相出售作品。
A: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我們會員之間確實都沒有買賣,我們不會在〝清翫雅集〞從事任何營利的事。因為一談買賣,通常不僅容易傷感情,也會讓團體的基調變質。如果真有買賣,也都去拍賣行進行,大家都有這樣的共識,所以相處愉快、彼此坦然。但是,很重要的是我們之間常有資訊的交流,互相尊重、討論、請益;誰有了一件好文物,彼此也會互相分享、研究。


Q:怎樣才能成為〝清翫雅集〞的會員?你們的門檻高嗎?
A:我們的入會門檻說高不高,說低也不低。那就是需要原來的所有成員都同意,如果有一個人不同意,他就成不了〝清翫雅集〞的新成員。臺灣不是很大,要瞭解一個人很容易。通常如果有某個收藏家想加入,首先要他表態加入的意願,我們會邀請他來出席幾次月會,彼此認識,然後他會請大家去他家中觀賞他的收藏,藉此對他的物與人做深入的瞭解。因為我們是收藏的團體,入會者應該在收藏方面略有所獲。再就是這個收藏家人品要好,至少大家不覺得有什麼瑕疵,名聲不錯,這樣才會贏得所有會員的認同,才能成為我們新的會員。只要有一個人不贊成就會被否決掉,所以多年來我們會員成長的速度是很慢的,二十幾年的歷史,從創會的十幾個人開始,到現在也才37位成員。我們這個會能延續到今天有三點很重要:第一,〝清翫雅集〞成員間的結合是無私的,這是我們這個團體最大的特色,大家不會藏私,也不營私。因為藏私或營私以後就會鬥,然後就會分裂。第二個特點,我們是家庭的融合。我們的成員到目前為止大都是男性的會員,但是有很多聚會都會帶著家庭成員一起參加,這樣彼此間的融合度就很高,也可以維持的很久。第三,大家都很低調。換言之,我認為每一個人都很有修養,不會驕傲。尤其在個人的專業或文物藝術領域裏,大家都能謙懷若穀,彼此互敬共同成長。所以會裏的氣氛一直都很祥和溫馨。


Q:〝清翫雅集〞中收藏當代藝術的藏家有幾個?
A:目前會員之中應該還是收藏傳統藝術品的人比較多。收藏當代藝術的的人現在雖然不多,但有增多的趨勢。會中幾個收藏當代藝術作品的人的水準也很高,像蔡國強的作品首次引進到臺灣,我們的會員也曾共襄盛舉。另外雕塑家朱銘最早就是由我們會員一開始就大量收藏他的原作。比如近幾年中國當代藝術幾大天王的作品,事實上我們的成員中早有人收藏,甚至數量可觀。


Q:你們的會員都是很有資歷的老收藏家,那他們面對如今的收藏市場有沒有遇到困惑或者瓶頸?
A:到目前為止,我們的會員參與文物藝術品買賣的熱度仍然很高。目前面臨比較大的困難點是什麼?因為我們介入很早,淺的有十幾年歷史,深的也有二、三十年以上的經歷。從過去一直買到現在,過去買的價位跟現在買的價位截然不同,甚至有天壤之別。同樣東西,當時我們買只要二十萬美金,現在可能要一百多萬美金。對我們來講,覺得這個價格實在太高了,不是買不起,但是心裏就會產生問號。可是,對一些剛進入市場的人來說,他們過去從來沒有接觸過,他一切入進來的時候,這個東西就是一百多萬美金行情,所以他對一百多萬美金的價位一點也不以為意,他就買了。面對這樣類似的競爭,一些老收藏家好像就顯得弱勢了,這個弱勢並不是不想買,而是當時會很猶豫,你一猶豫就被人買去了。因此,我相信古董文物界會有一陣的洗牌,一陣的陣痛。目前我們面臨就是這樣一個陣痛期。


Q:你怎麼看目前中國當代藝術市場?
A:首先,如果從單純的藝術品角度來看,其實中國當代的藝術品價位比較歐美還是偏低的。所以單純從價位比較的話,還是很有誘惑力。只要多用心掌握好「質」與「量」的平衡,相信仍有一番篩選和比較的空間。第二,我覺得一些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內涵上並不輸歐美。以人數來講,中國幾十億的人口,它會產生出來的優秀的藝術家絕對不亞于歐美。再以深度來講,中國幾千年文化所孕育出來藝術家的內涵也絕不會差。因此,我看好中國文物、藝術品未來的世界市場。第三,若以文物作例證,現在大家競相爭購的好文物,幾百年前,也都是當時的「當代藝術」,能流傳至今,一定有它的道理。因此,目前創造當代藝術的藝術家,或收藏當代藝術的收藏家,不能不認真思考的課題,就是當代藝術是否具備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永久性」。第四,切忌炒作。一方面藝術家不要一時利慾薰心而淪為大量工藝品的「製造工廠」,另一方面經紀商更不能貪婪的只顧商業的操弄而忽略了藝術的本質。藝術品本身的品質必須能夠經得起時間的真正考驗。很多評論家已經開始關注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盲目追價」與「數量氾濫」兩大問題。


Q:在1995年〝清翫雅集〞成員的藏品已經在北京故宮集中展出,今年11月在首都博物館的展覽是請翫雅集成員藏品第二次來京,兩次展覽是不是也體現了這些年〝清翫雅集〞的發展?
A:是的,這次展覽藏品的品質應該說某種程度上是超越1995年的展覽,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清翫雅集〞成員的收藏,在質與量的發展上十幾年來已經取得可觀的進展。上次展覽全部作品都是〝清翫雅集〞成員的藏品,這次則是我們和大陸藏家合作的一次展覽,站在「人和」的觀點而論,對於協助推動當前海峽兩岸關係的正面發展,尤其文化交流的意義上,不能不具有肯定、積極、有益的評價。


Q:請洪先生談談〝清翫雅集〞發展的幾個階段,比如說在哪幾任理事長期間清翫雅集獲得了改變和發展?
A:我無法具體區分那幾個發展的階段。因為每一屆理事長任內都有當屆豐富可觀的成就,只是重點與方向略有差異而已。擔任理事長其實只是一項服務的榮耀,廣采大家的意向,舉辦大家認同的活動,溝通會員間的情誼,培養下一代的興趣,提升大家在文物藝術領域的造詣,如此而已。有的理事長比較重視收藏成果的呈現,所以除了1995年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的「清翫雅集收藏展」之外,1998年及2000年我們也在臺北鴻禧美術館分別舉辦了二次「清翫雅集收藏展」,也都出版了圖錄。除了展現會員的收藏實力與成就之外,相信間接也協助推廣社會對於中華文物、藝術的認知與興致。


Q:對於1995年和今年在首博的展覽談的比較少,想讓你談談今年的這次展覽的促成的過程?
A:這次展覽完全是北京文物局孔繁峙局長的促成,他對海峽兩岸的發展尤其文化的交流充滿熱情與信心。在他的號召下,翰海拍賣公司溫桂華董事長積極作實務上的推動,首都博物館郭小淩館長也全力配合。所以在短短四、五個月的時間內,我們就籌備完成。當然,在臺灣方面,全體會員尤其理監事們的支持與授權才是真正的動力。實際執行方面,張益周和潘文華兩位前後任副理事長無私奉獻,鴻禧美術館廖桂英副館長及其所屬義務統籌一切事務性細節。用「全力投入、合作無間」來形容我方的工作精神最為貼切。





2009年11月洪三雄理事長在「盛世氣象-海峽兩岸重要藏家文物收藏高端展」展覽開幕式上致辭



2009年11月清翫雅集成員參觀北京漱芳齋



 
 
14.09.2009

「玩物足以勵志-洪三雄X古董收藏」
《摘自經理人月刊第57期p.162-164》














 
 
10.09.2009

「醉心骨董收藏-洪三雄自得其樂」
《摘自國際商情雜誌第267期p.50-53》

















 
 
10.09.2009

「洪三雄:收藏骨董像談戀愛」
《摘自98年3月29日經濟日報16版》











 
 
10.09.2009

「找到感動學會寬心-洪三雄與古文物對話」
《摘自非凡新聞週刊150期p.81-85》


















 
 
10.09.2009

雙清館竹雕收藏《摘自藏品雜誌》





















 
 
11.03.2009

三一九藝術工程的經濟效益


太陽劇團以精緻等同昂貴的價值,演出了五十六場,票價從兩千元到六千元,營收了五億元的票房。能夠有機會買到高票價的人,走出帳棚的人都覺得值回票價。真的嗎?


這整個精緻的計算在於:空中飛人必須秒數準確的抓住翻滾四圈的飛人,每一動都計算零失誤,特技的表現俐落而優美,軟骨功彎曲到極致的律動,而丑角侵入觀眾席的娛樂效果,觀眾被作弄得心甘情願,完全想像不到的舞蹈與動作訓練,自創音樂與燈光創造的視覺幻想,加上座位的安排無視角缺憾,舞台獨創的設計,讓這一場高昂票價的演出,感到讚嘆!


精緻的藝術到底能不能簡單的獲得?其實是個政治問題!紙風車三一九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打破精緻藝術僅只於高貴殿堂的想像,直接將國家劇院等價的舞台與表演搬移到鄉間、山區與離島。戶外星空下的舞台,有種野外的精緻威力!背後的募款規則是摒除任何政府的補助。去政治化的募款方式,是尋求中產階級、公務員、社區、社團、企業的精緻認同,給小孩一個幻想的空間,成了這一文化運動的精緻作為。


精緻是一種可以學習,只要足夠的創意與敬業,讓演出每一動作節拍,抓到準確節奏,分秒不差的銜接,就做到驚奇完美的表演。如全台灣的人都能學習到欣賞精緻藝術,學習到創造精緻的創意,是否不再對藝術只是讚嘆,更有造就精緻的啟蒙訓練。


企業包場太陽劇團演出不就是為了讓員工瞭解國際的創意,演藝圈買票進場不也為了學習更多的技術,一生一定要看一次的口號,也是召喚渴望欣賞精緻的行銷呈現,所以觀賞太陽劇團與欣賞國內劇團演出的觀眾,都在同一水平目的下參與精緻的演出。紙風車以負債的形式,過去兩年來,募得了九千多萬元,進行了一百五十多個鄉鎮,估計有三十五萬人已觀賞,這個培育的經濟成本老實講與太陽劇團比起來成本便宜太多了。


如我們看到國內企業能夠包場,中產階級願意消費高昂而精緻的演出,太陽劇團票房營收五億元的思考價值,搬到培養創意的經濟層面思考,讓全台灣鄉鎮的小孩與大人看一場精緻演出,學習到創意美學現場,只要五分之二的太陽劇團票房,就完成這一場文化運動夢想,這有一點貴,但也不太昂貴吧!


到全台灣的鄉鎮搬演精緻表演藝術是有可能的,只要九千萬元就讓全台一半鄉鎮的小孩,感受與學習精緻藝術的美好。再一次的九千萬就會給另一半鄉鎮的小孩,獲得精緻的啟蒙與萌芽。只是不斷的有種聲音,景氣不好,吃飯都來不及哪有錢捐款給藝術的聲音,讓文化運動緩慢了下來!但是連雲林的國小學生都願意將午餐的一百元捐出來,欣賞與學習舞台表演的精緻,到底應該如何計算精緻與經濟價值間的成本效益呢!所以,到底應該買哪一場的戲票呢?






引用自: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Philology/Philology-artnews/0,3409,112009030700369+110513+20090307+news,00.html
 
 
10.03.2009

失蹤半世紀 東和禪寺3菩薩回家


台北市東和禪寺52年前遺失3尊銅鑄佛像,今年春節期間,震旦藝術博物館一名董事因緣際會發現這3尊佛像下落,震旦集團董事長陳永泰決定出資收購讓物歸原主,寺方將在明天舉辦恭迎古佛回山安奉大典。


82歲的東和禪寺住持源靈老和尚說:「是菩薩想回家了!」也是因緣才能成就這件好事。否則,已經失落半世紀的佛像,從來沒想過能夠找回來,也感謝震旦集團的幫忙。


座落於仁愛路、林森南路口的東和禪寺,在1908年日治時代建造,寺前優雅的鐘樓是台北市著名古蹟。寺方表示,當年開山時,日本法師捐贈3尊帶有日本風格的銅鑄佛像,其中的九面觀音菩薩,在日本法隆寺有一尊造型一模一樣的檀木雕佛像,據說是唐朝時的文物,已被列為日本國寶。


1957年,當年30歲的源靈和尚,首次登金剛上師法座,留下1張在3尊菩薩身後登座的照片,這張照片一直留在寺方保存,源靈和尚回憶,大約在法會不久後佛像就遭到偷竊,一直沒下文。


今年春節期間,寺方舉辦法會時許多人士參與,震旦藝術博物館董事吳棠海發現這張照片中的佛像,好像輾轉好幾手到台灣某位收藏家手中,深怕看錯,還叫兒子用手機拍下照片,經過比對,也請源靈老和尚親自見證,終於確認這3尊佛像是東和禪寺遺失多年的佛像。


陳永泰得知後相當高興,無論如何希望協助禪寺找回尊貴法物,並將原物歸還東和禪寺。


東和禪寺表示,農曆2月19日(國曆3月15日)為觀音菩薩聖誕,為讓信徒能在今年的觀音法會上重見失而復返的古佛菩薩,禪寺明天將舉行恭迎古佛回山安奉大典。









引用自: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4779297.shtml
 
 
28.10.2008

「30古吧 2008」序言節錄
 --樂見真善美的人生


今年10月8日承蒙「上海2008華人收藏家大會」之邀,我不揣簡陋以「收藏古文物的啟示」為題發表演講,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收藏家一起分享我的收藏經驗。


驀然回首,距離我開始接觸文物,攸乎二十二載。此其間,從矇然不知到因緣接觸,從悅目動心到發奮研究,再從牛刀小試到系列收藏。每一階段的點點滴滴,都令我回味無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從其中我到底領悟到什麼啟示?
一言以蔽之,漫長的收藏歲月,最讓我深刻體認到的,就是真、善、美的意義。


其一,文物的「真」
「真」是文物的必要條件,也是為人的重要準則。上手千萬件文物的重大心得,就是領悟「真」的可貴,和追求「真」的堅持。因此,我堅持文物只有「真」、「假」之分,不能有感情的好惡,也不必編織「故事」混淆是非。
如何求真?首要破除「官大學問大」的陃習,只能相信「專精」的評論和「專業」的判斷。其次要堅信鑑賞家沒有「全能」,各種不同類別與領域的文物,自有其門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其二,行為的「善」
文物之可貴,在其本身擁有真實的歷史、文化與藝術內涵,非可假借,更不容抹殺。正因為有此體認,自然成之於心、形之於外的結果,就是心有善念,行有善舉。
消極而言,吾人不恥偷盜、偽造、變造文物的不善之舉,尤應記取人為的毀損文物的歷史教訓,冀勿重蹈覆轍。積極而言,培養「專精」自然能破除「偽劣」,鼓勵以「不只為己,而在分享於人,進而繼往開來」的胸襟去收藏、保護文物。政府除了打擊偷盜文物之外,更應鼓勵民間文物之流通與保存,藉「藏富於民」間接達到維護文化與藝術的歷史結晶。


其三,生活的「美」
在生活中追求文物之「美」,或把文物之「美」融入日常生活裡,都是一件愜意賞心的事。
我曾經面對一尊12世紀帕拉王朝的蓮花手菩薩,心動半日不覺忘食。雖僅區區8公分的鎏金銅佛造像,卻讓我在一段很長的日子裡,不斷去靜思細察它的體態與造型之美,銅雕工藝與佛像慈容之美,進而探索與領略它所蘊含的宗教、文化之美。
為了一方唐寅手製的蘇東坡「四十二章經」殘石硯,我可以竟日沈迷在「三蘇」、「唐宋八大家」與「江南四大才子」引人入勝的詩、書、畫裡。歷史文化的美,遠比醇酒還令人陶醉啊!


年輕時常說:「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然而,接觸文物的日子愈長久,愈是明瞭收藏的真正收獲,絕不在擁有,而在融入與享受其文化與藝術之美。所以我不僅同意「欣然所遇,暫得於己」的道理,更主張要將文物之美分享大家,傳佈到社會各角落,讓「美」存在於每一個人心中,進而促成大家共有一個「美」的社會。


值「雙清年鑑-30古吧2008」出版之際,我敝帚自珍地臚列上述愚見就教於文物界先進,更期盼真、善、美的理念,得以讓雙清文教基金會奉為指南。



最後,謹藉本書之出版,樂見大家都擁有一個真善美的人生。




洪三雄
雙清文教基金會 董事長
2008年10月18日


 
 
 
 
 
 
 
 
 
 
 
 
 
 
 
 
 
  Hung's Arts Foundation
「台產捐百萬 送偏鄉童進鯨」
《摘自102年10月23日中國時報》

「追憶一個真正的知識份子」
摘自《台灣良知陳少廷先生紀念文集頁117》

「30古吧 2012」序言--尊重、包容、博愛
「雙清怡情 洪三雄要收藏尊敬」-華人收藏家系列之五
《摘自101年10月12日旺報A22版》

今天我撒下這粒種子,明天請你來撒下一粒種子!
 
旅行
時尚
美食
收藏小故事
events
 
October 2013
February 2013
June 2011
December 2010
January 2010
September 2009
March 2009
December 2008
November 2008
October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