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ng's Arts Foundation
02.12.2010

「上海2010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 開幕致詞



尊敬的各位貴賓,


今天是上海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開幕的大喜之日。我謹代表台灣收藏家團體「清翫雅集」,在此表達祝賀之意。


在座各位先進,乃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代表、各界菁英。有的分別從國內各大都市駕臨,有的則從海外各角落不辭千里而來。儘管每個人背景不同、來路各異,但是大家有緣群聚一堂,相互鼓舞,正代表世界華人的親愛、融合與向心、團結。


各位女士、先生們,同時也是中華文物的喜好者、研究者、維護者或是收藏者。大家能比鄰而坐,促膝長談,主要原因是每一個人對於中華文物所蘊含的中華文化、歷史、藝術與工藝,具有一致的認同。這種認同,正是中華文化五千年來綿延不絕的根基。


當前,中華文物正在全世界的文物界受到讚賞與敬重,而且,更有如日中天之勢。它證明了中華文物的價值,沒有古、今、中、外之分,不但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更深獲不同地域和不同人種的肯定與青睞。所以,我們這一輩中華文物的傳人,更應該驕傲的肩負起承先啟後的責任。


台灣「清翫雅集」的朋友,就是基於以上的認知而結合在一起。二十年來,我們彼此「以物會友,以友輔仁」,雖然我們的組織不大,但是我們不斷透過參觀訪問、展覽、出版、講座、聯誼來延續、拓展中華文物的生命。我們更在促進兩岸三地文化交流的工作上,不斷作出最大的貢獻,也得到不小的回響與收穫。


今天,這個由世界華人收藏家聚合而成的大會,規模之大,質量之深,大家有目共睹。我們不但相信,更期盼這個大會將具有更鉅大、更持續的力量來提昇中華文物的地位、宏揚中華文化的精粹。日後我們清翫雅集非常希望與在座諸位先進,能夠更密切攜手合作共同努力,讓中華文物的光和熱,照耀全世界、溫暖全人類。




最後,祝大會圓滿成功,大家平安幸福。




洪三雄
台灣「清翫雅集」理事長
2010年11月5日


 
 
02.12.2010

「研究古董要小題大做」-洪三雄先生訪談
《摘自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採訪錄p.198-203》





洪三雄,1949年10月出生,祖籍福建泉州,出生於台灣。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大學時代曾是台大法學院學生代表會主席、《台大法言》發行人及社長。歷任台南區中小企業銀行常駐常務董事、「寒舍」文物公司董事長、中華文物學會理事長。現為國票金控公司董事長、雙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以及「清翫雅集」會長。
作為「雙清館」的主人,洪三雄不僅專精於銅爐、硯台、竹雕等品項的收藏,並成立「雙清文教基金會」推廣文物藝術,基金會所典藏的鎏金佛像、唐卡、文房、琺瑯器、竹雕、漆器及石雕都相當知名。洪三雄並編著有《雙清藏鑪》、《雙清藏硯》、《雕刻之珍──明清竹/木刻精選》暨《三O古吧 2006~2009》等書。


採訪日期:2010年8月16日
採訪地點:雙清文教基金會
採訪者:旺報副社長刁明芳、副總編輯林美姿、主任李偉麟
被採訪者:「清翫雅集」會長洪三雄


問:您當初是如何踏入收藏領域的?
答:我是在很偶然的情況之下進入收藏界。大約在1980年代,國泰集團發生十信事件,我幫忙好友蔡辰洋處分了他在台南區中小企業銀行的持股,結束了我們投資的金融事業。後來蔡辰洋因長期接觸藝術品及古文物頗具心得,邀請我一起合作另創一番事業。於是我們便在台北市士林區的文林北路,租了一間地下室,開辦「寒舍」,由我出名擔任董事長。大概二、三個月後,「寒舍」的經營狀況愈來愈好,於是我們就把握機會擴充規模,由地下室到一樓,不久後又從一樓擴充到二樓,變成擁有三層樓面、兼具「百貨公司」型態的高級古董展售場所;而我本身也由一個古玩藝術品收藏界的門外漢,開始一邊做生意,一邊入門學習、研究中國古文物的藝術精髓。


問:您本來是古董界的門外漢,為什麼經營「寒舍」短短時間,就能經營出一番不錯的成績?
答:古董交易的領域有三大部份,分別是鑑賞能力、經營管理,以及商品的包裝行銷。首先在古董的鑑賞能力方面,有沒有辦法判斷古董的好壞、真偽及新舊?這方面我當時的確是門外漢。但在另一方面,古董是靜態的東西,如何以「商品」的眼光去活化它、經營它,這就是我比較擅長的部份了。也就是說,雖然我不懂古董,但我懂商業與管理,只要具備經營的能力和觀念,不論是哪一個領域,都可以把它經營成一個像樣的行業。


問:當時「寒舍」的經營風格在台灣可說是獨樹一幟,您的經營管理秘訣是什麼?
答:當時在台灣真正對古董有深入且專業研究的商店,可說是微乎其微。從事古董交易的行業,一般被稱為「古物商」的店面,一進去就感覺到陰陰暗暗、雜亂無章,幾乎所有的店都是這樣,根本沒有「展示」的概念,大多數古董店都是以「倉庫」的型態在經營。因此我們就去思考,若要跟這些古物商不一樣,百貨公司的「展示陳列(display)」作法,應該會是很好的借鏡。蔡辰洋在參與台南區中小企業銀行的經營之前,曾經營過兩家百貨公司,無論名氣及營收,在台北市都稱得上是最有名,也最賺錢的,一家就是在西門町的來來百貨,另一家則是在復興北路上的興來百貨。因此,「寒舍」後來延請了興來百貨公司的一位副總經理來擔任專業經理人,在文宣和陳列方面完全引入百貨公司的模式,打造一個舒適的參觀和交易環境。甚至「寒舍」還有一段時間變成熱門觀光景點,吸引許多中、外人士想來走一走、看一看。
除了打造舒適的環境,專業方面當然也不能忽視。因此,我們就邀集一些藝術領域和古董領域方面的專家來擔任我們的顧問,定期舉辦聚會、展覽,增進社會人士對古董的瞭解。唯有讓更多的人接觸古董、瞭解古董,激發對古董收藏的興趣,他們才有意願進一步購買古董收藏。
再者,為了擴大古董的來源,「寒舍」建立起與香港之間直接採購的管道。蔡辰洋之前在香港認識了許多古董交易商,知道買哪一類的古董要找哪一類的專家、哪一家名號,因此我們就把這些人脈由「點」串成「線」,透過「寒舍」匯集為「面」,也就形成台灣古董收藏界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平台。


問:您將古董商品化的能力堪稱一流,最著名的就是在「寒舍」時,您曾經將圓明園十二生肖的「猴首」限量複製,造成轟動。請談談您這段經驗。
答:這不是我個人的能耐,而應該說是團隊的集體創作。
1987年「寒舍」以大約五百萬元台幣的金額買下了猴首,當時還被外界取笑是個儍瓜,花那麼多錢去買一個不起眼的銅製雕像。但是仔細想想,在清朝乾隆時期,一個西洋來的宮廷藝術家能夠為中國皇室長年御用,一定有他的造詣。朗世寧製作的猴首雖然造型簡單,卻非常耐看,如果你花點時間仔細端詳,就能感受到它充滿著一股難以言喻的美感與鮮活。尤其當你靜下心來和猴首四目相視,不由得就有與古物對話的靈感油然而生,所謂「相對忘言,可以永日」大概就是這個意思。當時古董收藏在台灣算是新奇事物,媒體也大篇幅報導猴首,我們就突發奇想,使用脫臘的方式開模複製,希望讓更多的人也能欣賞並收藏,而且我們還自己研發了一個用癭木(樹瘤)特製的底座去襯托它。第一次我們複製了五十個,每一個都賦予編號,定價十萬元台幣,結果五十個全部搶購一空。我們不但手頭上保有原件,所得五百萬元剛好就是購買猴首的成本。後來我們又再製作五十個,第二批就賣到每件十五萬元,也是搶購一空。結果在保有原件的前提下,商品化的結果平白增加了一千二百五十萬元的收入。這件猴首原件後來經過幾次轉手,2000年4月在香港佳士得拍賣的成交價就漲到高達港幣818萬元(約新台幣4,000萬元左右)。粗估一下,從1987年起,13年漲了8倍。我認為把文物商品化的意義在於,人的通性是花愈多錢買來的東西就會愈珍惜。站在這個角度思考,稀有的寶物能夠透過商品化,讓這個社會去感受、珍惜古文物的美好,更進而用心保護它,這正好符合我推動的「世界文化財」的理念。


問:在鑑賞能力部份,您怎麼去加強?
答:我在1986年和蔡辰洋創辦「寒舍」,直到1989年離開,前往美國陪女兒讀書六年。這段期間我都沒有中斷對中國古董文物研究的興趣。在「寒舍」的三年,我除了努力經營,把當前的事業做好之外,更由於長期深入接觸到大量的古董,加速了我對古董知識方面的積累。到了美國之後,我有了更多的時間能真正專心地進行古董研究。古董這個領域一定要認真去探索與學習,因為沒有正規學校可以去上課,所以我就從參觀博物館開始。想要看到好的、真的古董,博物館是最好的場所。在美國那段時期,只要有收藏中國文物的博物館,我幾乎都去參觀,而且有的博物館甚至去了好幾次也百看不厭,好比舊金山博物館、西雅圖博物館、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Norton Simon Museum、芝加哥博物館、克里夫蘭博物館、波士頓博物館、費城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華盛頓弗瑞爾博物館等等,都曾是我流連忘返的地方。
我總認為要研究古董,第一個途徑是多參觀博物館,第二就要勤看書,第三一定要去找專家請益,包括學者、博物館的專家,或者是有名的古董商。不少英國、紐約、香港的古董商專業程度很高,我就是在跟他們頻繁接觸之後,才深深發現真要認識古董,必須要專精深入去研究才能真有所穫。在台灣,每當我走進一家古董店,看上一件文物,問店主來歷,他只會簡單地說,「這很開門,是漢朝的」,他只會講「開門」(意思是說「一看就知道」)兩個字而已,再來就講不下去了。但在倫敦或紐約,不少古董商不但能說出是漢朝的,他還會從造型、材質、作工、皮殼(外觀)等各種不同的角度向你分析,邊講還邊拿出書本、圖片加以輔助,講到讓你充分瞭解這個古物有哪些根據,可以判斷出自漢朝。這種嚴謹、敬業的態度,是我最感佩的。所以長期接觸下來,我得到一個很大的啟示:要玩古董,不認真學是不行的。


問:古董的範圍很廣,您如何學習呢?
答:「由小而大」是我自訂鑽研古董的方法。你要研究古董,就必須像寫博士論文一樣,要「小題大作」。選定的題目範圍一定要很小,研究的過程與結果,才能專、精、透、深。千萬不能好高騖遠,自以為可以什麼都會,或覺得有「速成」的捷徑可以取巧。囿於能力有限,所以我每段時期都只專注研究一項古董,等到研究透徹而略有收成之後,才會再換選另一種古董來探究。我絕不敢說我是哪一個品類古董的專家,但最起碼對於自己喜歡、選擇並且深研過的古董項目,自信應有相當的認識與心得。


問:那麼您的收藏史是從哪一類古董開始的呢?
答:我第一個研究的古董領域是銅鑪。因為我的第一件收藏品,是在美國的一家西洋古董店發現的中國銅鑪。當時大約是1990年,中國古董的世界市場還沒有全面打開,這家店以展售西洋古董為主,偏偏就有一件中國小銅爐陳列其中,引起了我的興趣,大概是情感的作祟,我便買了下來。
沒想到買了之後,我開始對銅鑪產生很大的興趣,便一頭栽入專心研究。銅鑪雖然是小東西,但是每一件都有它與眾不同的顏色、材質、造型、作工與用途,也由於鑽研銅鑪的結果,我也開始延伸探討相關的領域──景泰藍。
從美國回台之後,我在朋友的介紹下認識了當時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秦孝儀先生,他是一位飽讀詩書的長者,尤其他的書法自成一體(俗稱「秦體」),令人印象深刻。他對於收藏硯台情有獨鍾,並且饒有斬獲。有一回他對我說,「你這些銅鑪和景泰藍,數量已經那麼多,而且品項也相當齊全。我看銅鑪和景泰藍是比較富貴氣的文物,你應該再去研究一些較具文氣的東西。」
聽了孝公的指點之後,我就經常到他的辦公室去受教,上手欣賞他收藏的許多硯台,每方硯台都有特製的硯匣,而且上頭都有他精美的題字,透露出一股文雅氣息,令人著迷,讓我從此也栽進了硯台的世界。
除了收藏硯台,我也延請一位退休的故宮專家到雙清館三個月,跟著他學習如何拓印硯台。我收藏的每一方硯台,孝公幾乎都賞玩過,甚至有很多方硯台他覺得喜歡就帶回去把玩,興緻一來,也會幫我在硯匣上題字,這些現在都成了我珍貴的收藏。之後我的興趣轉到竹雕、文房。回顧一路走過的收藏歷程,我喜歡的文物都是體積比較小的東西,而且不容易弄破或打碎的,因為可以在手上把玩。後來女兒在美國唸完書回台,她對漆器和藏傳文物,特別是唐卡和鎏金佛產生興趣,我也跟著她一起深入鑽研這些領域。
我的收藏幾乎都是中國文物,到目前為止,對每一個研究過的古董品項,掌握的程度不敢說是爐火純青,但自認起碼有相當認識的程度。所謂「相當的程度」,指的是對古董的真假好壞的判斷,具備一定水準的自信與專業。現在能夠吸引我出手的古董已經不多,幾乎可以說,能再買到比現有收藏更好的文物,機率頗低。
近年來有兩次可以讓買家大出手的經驗,都是因為有收藏家整批出讓,但這樣的機會可遇不可求。一次是二年前,紐約蘇富比有一場竹雕的專場拍賣。另一次則是近兩年香港佳士得的漆器專拍。有信心且下得了手的人,相信都有難得的斬獲。


問:您收藏的唐卡也相當知名,例如勝樂金剛緙絲唐卡就很受到矚目。它珍貴之處在哪裡呢?
答:一般的唐卡都是畫的,勝樂金剛緙絲唐卡卻是緙絲製成,價值在於精細的手工。「緙絲」是什麼呢?以大家所熟知的刺繡為例,是先有「通經通緯」織成的布,再以繡線刺繡成品,所以刺繡是單面的。但「緙絲」則是採「通經斷緯」的方法直接用絲線織造而成,畫面的構成全賴緯線的變化,織出的圖案正反兩面皆同。比方要織一隻鳥,鳥身是紅色的,當碰到藍色的翅膀時,就要把紅線剪斷,換上藍線綁接起來繼續織,這好比拿鋸子把它鋸掉,不同顏色的地方就會呈現鋸齒形,所以緙絲又稱為「刻絲」。緙絲的製作原理簡單,但過程卻十分繁複,織工的手藝必須很精細,非常曠時費日。因此緙絲是屬於皇室專用的產物,例如蘇州有皇室造辦處的織綿廠專門製作緙絲,民間不可能有此財力與人力去製作,這也是緙絲珍貴的地方。


問:您最喜歡的收藏品有哪些?
答:這要從不同的鑑賞角度來看,無法一概而言。就種類而言,目前我所收藏的竹雕、硯台、漆器、銅爐、景泰藍和藏傳佛教藝術文物,都是我喜歡的項目。如果單指「哪一件的雕工最好」,就硯台來說,非清朝最有名的顧二娘作品莫屬,我就收藏不少件;若以收藏家的角度來看硯台,我個人認為清朝「十硯齋」主人黃任的藏品最佳。


問:有哪些收藏經驗讓您印象深刻?
答:我有一件「掐絲珐瑯鴛鴦香薰」銅鑪,等了將近五年才買到。
有一年在華盛頓特區(DC)參加一個世界古董商的聯合展售會,我在一位倫敦古董商的攤位上看到這件香薰,它是古董商之前賣給一位英國的女士,後來這位女士又委託他出售。但是當時的要價實在太高,我下不了手。
此後,每次去倫敦拜訪那位古董商時,我都會順便詢問那件香薰的最新情況,這樣持續了好幾年。有一天,我在美國芝加哥出差,接到這位古董商從倫敦打來的越洋電話,說這位女士終於首肯了我的價錢,我一時高興決定立刻去取貨。沒幾天我就從芝加哥飛到英國倫敦機場,古董商把香薰送到機場交給我,我沒有出機場,立刻捧著這件寶貝再搭機直飛回國。
雖然等待的時間前後經過快五年,但我覺得很值得,因為我等到的是件千載難逢的好東西。


問:您收藏的原則是什麼?
答:「要真、要好、要稀有」是我堅持的收藏三原則。例如當時「寒舍」購買圓明園的猴首,就符合這三要件。
我確信只要你買到好東西,到時候若想要割愛就是別人來追你的好東西;所以沒有好東西,我寧可不買。如果隨便亂買,一旦想要脫手,就會變成拿著東西去追人,一點兒也不值錢了。精品的價位當然高,但文物的價值很難遽下定論,端視需要的人所需要的程度而定。比方說某件文物,拍賣行定價十萬美金,後來卻以一百萬美金落槌拍出,這沒有什麼道理可說,就是買的人喜歡。在拍賣場上,一件文物不需要大家都喜歡,只要有兩個人喜歡同一件東西,價格就上去了。古董不是說它有年份就好,還要再加上藝術價值。一塊石頭如果有一千年的歷史,只能說是古物,不能說是古董,必須再看它是否具備人為創作的藝術價值。以漆器為例,全世界就以中國的漆器藝術最獨特精美,因為它是一層一層的漆堆疊出厚度之後,再經過精巧而縝密的刻工加以呈現,與日本只是用顏料畫在表面的作法就有很大的差別,這是判斷的基準。


問:您認為,要成為一個好的收藏家,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答:要買古董很容易,只要有錢,到拍賣場上,手一直舉著不放,東西就是你的。但是,這樣是不是能夠買到好東西?會被視為有分量的收藏家?那可就不一定了。最關鍵的是,你要專注地去學。學到具有判斷的能力,可以買到真正的好東西。所謂「學」,有很多境界,我自己的心得,第一是專注深入地融入並探觸到這個領域的精髓,第二是專業累積到一定程度之後,能夠達到如何「不買東西」的境界。
「不買東西」的境界又有兩個意義。第一,你有能力認定這個東西不夠格就不買,這樣就不容易買錯東西,花冤枉錢;第二,你也要培養一種能力,看穿世界上其實有許多好東西,永遠買不完。所以好東西不見得非要由你來買不可,這才是另一番意境。
雖然我是學法律出身,又在金融業服務,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古董,將來退休後,我希望專注於古董的研究和推廣。
古文物是先人留下來的智慧和藝術的結晶,並不一定必須要屬於「什麼人」,最重要的是「什麼人」可以用心將這些結晶保存下來,讓後人繼續有瞭解、欣賞、研究、接觸的機會;未來會發生什麼樣的災難讓這些古物毀滅,我們無法預知,所以寶物不必非得存在於自己手上不可。「有能力的人」能夠很珍惜地保管、保護著這些文物,讓珍貴的文物有機會流傳後世,這才是收藏的最高修養,也是我所主張「世界文化財」的意義。


 
 
 
 
 
 
 
 
 
 
 
 
 
 
 
 
 
  Hung's Arts Foundation
「台產捐百萬 送偏鄉童進鯨」
《摘自102年10月23日中國時報》

「追憶一個真正的知識份子」
摘自《台灣良知陳少廷先生紀念文集頁117》

「30古吧 2012」序言--尊重、包容、博愛
「雙清怡情 洪三雄要收藏尊敬」-華人收藏家系列之五
《摘自101年10月12日旺報A22版》

今天我撒下這粒種子,明天請你來撒下一粒種子!
 
旅行
時尚
美食
收藏小故事
events
 
October 2013
February 2013
June 2011
December 2010
January 2010
September 2009
March 2009
December 2008
November 2008
October 2008